《执守与变迁:关中西部乡村生活管窥》: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粮仓,尤其笔者调查的关中平原西部,可谓良田万顷,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区域的农民大多按照国家计划和要求,按照地块与比例种植小麦、玉米、烟草、豌豆、高梁等,那时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民主要靠牛、马、骡子等来协助完成田间耕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笔者所调查的Q村某个生产小组,平均每口人分到了三亩多地,也就是说一家四口,要种12亩多地。对于孩子尚幼的家庭来说,绝对是一件很辛劳的事。因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一家一户种植作物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原来的多样化种植变成了只种植几样,主要是主粮冬小麦、秋粮玉米等,个别农户在个别年份还种高梁。由于高梁比起玉米,在种植、照料以及收割上更费劳力,又不好卖出,渐渐地也就没人种了。最初分产到户后,也有个别农户种植黄豆等,但由于同样的原因,慢慢也退出了种植。虽然种植作物种类变少了,但只要人勤快,舍得施肥,种小麦和玉米只要收成好,留足口粮外,还是能卖不少钱。农民把粮食出售给国家几千斤,也是一笔不小收入,孩子上学、过庙会,甚至买衣服、买化肥等都依靠这笔收入。
20世纪90年代,在水利条件较好的地方,方圆几十里的农民的另一个重要的副业收入来自种植辣椒。种植辣椒需要在温棚里提前培育好苗子,并在种植小麦时提前留好栽培空隙,到了栽种时节,则要人工一株一株栽培,因此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由于那个年代,工业化、城市化还未展开,种植辣椒好销售,是一笔很大收入,这笔收入能解决许多问题,孩子上学、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家里添置家具等,几乎都靠这一经济作物。
后来慢慢地,随着人力成本的增长,农业边际收入减少,以至没明显收入后,辣椒经济慢慢被打工经济取代,年轻人越来越愿意走向城市打工谋生,原来种植辣椒的数个乡镇,也渐渐放弃了种植,几乎都改种了小麦。玉米也很少种植了。农业生产也仅仅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求得一个吃得安心放心。
20世纪末,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作物种植,主要是苹果种植,明显发挥了增加农村收入的作用。较有眼光的,提前种植了苹果,成了最早致富的群体。时至今日,对很多家庭而言,苹果种植依然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外出打工。同时,农民与政府都注重了品牌建设,加上从吃饱吃好开始向注重营养搭配转变的消费观念,使得水果消费日益增长,鼓励了大农业发展。这样一来,以家庭为单位种植经济作物的明显增多,好多农民几乎不再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包括葡萄、苹果、樱桃,部分县区则发展核桃。这些经济作物种植到一定规模,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种植小麦和玉米,也就是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家一户种植五六亩经济作物,一年的辛劳基本能得到回报,并可以进一步改善生活。
尤其是关中西部几个平原县区,在政府主导下,一个县区主打产业是苹果,全县几乎都是苹果,每到春季,一望无际的苹果花,掺杂着梨花、桃花。还有一个县区主打猕猴桃,全县几乎都种植猕猴桃,一家种植五六亩猕猴桃,基本上有五六万收入。政府积极帮忙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推介;在种植上加强了管理;在营销推广上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品牌效应。这样比较起来,如果算上生活成本,外出打工就没有优势了,因此当地农民更愿意在家种植。
进入21世纪以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提高农业效益,国家开始有力推动民间资本下乡。近十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大建设与房地产行业的大发展,许多赚了钱的人,没有找到更好投资方向的,就会回到农村发展种植产业和养殖产业。国家在政策上也会予以引导和指导,因此在关中西部好多地方,农业产业化标杆公司开始出现了。从笔者调查来看,主要有大面积承包农民土地后种植葡萄、猕猴桃、树莓等的,他们采取滴灌技术,可以说很符合渭北旱塬的特点,同时带有观光、休闲、采摘、娱乐等一体化的特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