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君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即君子文化,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国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的士文化,集中体现在君子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的人格特征可概括为崇尚精英、崇尚君子、崇尚道德、崇尚礼仪,这是孔孟君子学说的历史功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儒家君子文化的影响力将更加强劲、更加持久、更加深刻。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君子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理性对待数千年的君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重放异彩,既是十分重大的时代课题,也是使君子文化焕发新活力之关键所在。受历史的局限,儒家君子文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对于这些消极影响,我们应进行深入而客观的分析。
孔子创立并完善了君子学说体系,创新了君子理念,再造了君子形象,促进了君子文化的转型。《论语》可说是一部关于君子的学术专著,“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以君子为中心的,他的理想国是君子国。君子国里的君子,不但有道德有学问,还有富贵功名。孔孟开创的君子文化是社会顶层象塔里的精英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从更深层次来看,孔子培养君子的最终目的不是如何做人,而是如何做官。孔子虽然强调“有教无类”,但他并不是以社会大众为培养对象的。在孔子眼中,君子是人,百姓是民,人和民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孔子要培养的君子,并非与时俱进的时代君子,而是克己复礼的道德君子。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以古代的标准重新塑造君子。这种新君子往往出身贫贱,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被后世称为道德君子。孔孟的君子观具有鲜明的等级特色。如孔子的君子小人二分法,把君子和小人对立起来,将二者的关系比作风与草的关系。孔孟为君子设立的道德标准过高,令人可望而不可即,甚至连孔子都自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而孔子提出的君子行为准则在后世逐渐教条化,成为束缚人性的礼教。君子的标准过高达不到,礼教束缚人性,从而导致“真君子”越来越少,“伪君子”越来越多。需要注意的是,孔孟的君子观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站的立场、所持的价值观决定的。我们研究孔孟的君子观,正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弘扬君子文化。
几千年来,君子精神激励了中国人,君子形象影响了中国人,君子文化改变了中国人,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君子文化的魅力所在,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唯有既充分肯定儒家君子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又客观分析其历史局限及消极因素,才能更准确地弘扬君子文化。
五、君子文化与欲望、财富、竞争
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就是依据“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假设,通过人的欲望不断膨胀来追求财富增长。而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宗教,将人的欲望当作罪恶之源,禁欲是其主基调。儒家君子文化强调对欲望的节制,节制欲望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人的物质欲望也不高。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逐步形成了尊重个人、尊重个人利益诉求,合理释放、满足个人欲望,乃至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风尚。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个人私欲也迅速膨胀起来。我们今日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的高歌猛进,与精神、文化层面的迷惘、低落导致的矛盾非常激烈。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而人类则不然。”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可怕之处。《尉缭子·治本》也说:“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一个健全的社会,既是给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充分空间及有力保障的社会,也是有效管理人的欲望,特别是物质欲望的社会。这就需要引导民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将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逐引导到对精神、文化、文明的追求上来。
与欲望紧密相连的是财富,“物欲横流”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人们步履匆匆,却不知去向何方;因走得太远,忘了根在何处;人人心浮气躁,难以听到自己的心声。据法国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对二十个国家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中国也由此被视为全球“最为现实”的国家。一则消息称,风靡我国的热词“土豪”,有可能在2014年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何为“土豪”?顾名思义,“土”意味着土气和粗野,“豪”意味着显赫和华丽,“土豪”则意味着财富丰富而品位不高,追求奢侈而审美不足,炫耀消费而内涵不够。
当今社会,人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对财富名利的追逐也越来越迫切,而社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君子文化与欲望、财富、竞争之间固然有矛盾,但并非不能统一。唯有处理好君子文化与欲望、财富、竞争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君子文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