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个常数,或长或短,人的一生大都只有数十年的时间。而生活本身是无常的,生老病死,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我们的预料。“尽人事,听天命”,原本是生活中该有的态度。生命本来也应该会绽放出很多不同的姿态,各有各的精彩,但是随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个人被趋同的信息所塑造、所驱赶,价值锚定越来越趋同,奋斗目标越来越一致,孩子的发展路径规划越来越单一,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忘了教育本身是关于人的成长,而不只是升学和分数。上学、考试和升学是教育的手段和过程,而不是教育的目标。我们也应该时刻警醒,不要妄想人人都能够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可能和成就,而应该专注于生命本身的质量和当下的精彩。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本讲述如何“教育” 孩子的书,这样的书在书店可以找到很多。本书的着眼点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作为父母的家长身上,这是一本关于家长如何进行自我成长的书。也就是说,为了孩子成长,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眼睛盯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深刻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孩子的成就和孩子健康成长终身幸福本身,哪个更重要。这似乎是一个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却也是一个往往在忙碌的现实中被本末倒置的问题。
只有曾经爬过山的人,才知道登山之艰辛;只有经历过波涛汹涌的人,才知道大海浩瀚之下的凶险;只有曾经陷入痛苦中的人,才理解正在苦难之中的他人的感受和心理。老话说得好,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在开启这本书的写作的时候,还很肤浅地为自己的所谓教育方法而沾沾自喜。但是随着写作的进行,我自己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我听到、看到越来越多的生活中的故事和案例,我更多地认识到“父母之道”的重要性,才意识到之前的自己是多么的肤浅也意识到很多做父母的人确实需要帮助,从当前的痛苦、纠结、焦虑的育儿状态下解脱出来。在养育儿女这件事上,尤其是在这个多元复杂多变的时代,需要为人父母的我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在实践中学习,都可以通过失败的教训来学习,唯独在孩子身上,我们承受不了失误可能带来的沉痛代价,需要我们前置地、有效地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学习来充分地武装自己,而不是当事情到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以后空留余恨,悔之晚矣。
只有养了娃,才知道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果养育是一个数学公式,假设孩子未来的成长发展是等号右端的因变量,那么孩子就是这个公式中最重要的一个自变量,家长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宏观因素,也都是重要的自变量。如果孩子的表现和行为不如预期,那未必只是孩子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也许在其他地方。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