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客隐苏州、江阴、宜兴
大德三年己亥冬天,张炎西游至苏州,时年已经五十二岁。作《探春慢·己亥客阖闾》,阖闾,即阖闾城,吴王城池,代指苏州,题序中“篝灯顾影,依依可怜”是晚景落寞的真实写照。
大德四年(1300)春,与袁易交游,写《木兰花慢·为静春赋》:“澄心淡然止水,笑东风、引得落花忙。慵对鱼翻暗藻,闲留莺管垂杨。”袁易居处有静春书堂,因以为号。词写书堂外景观。黄溍《袁通甫墓志铭》也有描写:“即所居西偏为堂日'静春'。壅水成池,周于四隅,池上累石如山。芰荷、蒲苇、竹梅、松桂、兰菊、香草之属,敷荣缭绕。而其外则左江右湖,禽鱼飞泳于烟波莽苍间。”①袁易此年初见张炎,有《木兰花慢-喜玉田至》:“渺仙游倦迹,乍玄圃,又苍梧。甚海阔天长,月梁有梦,雁足无书。”取用杜甫《梦李白》语典:“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回忆玉田此前东游滨海诸城市的踪迹,并表达出对覆巢之下罪囚后裔的命运关切。秋九月,袁易入杭,寓钱塘一年,交割了石洞书院山长一职,袁易前往杭州时,作《八声甘州》,题序谓汤师言、金桂轩、张叔夏、唐月心诸人为至交,特别写及张炎落拓不羁的生活状态:“九月望后,夜泊吴江长桥,有怀诸友。在吴下时,得相周旋。今各一方,意绪恻怆,为赋《八声甘州》一阕,以写倦倦之意。叔夏于酒边喜歌自制乐府,故末章及之,以资他日一笑云。”词末二韵写及与张炎的交谊:“待归来、轻讴浅醉,想旧时、张绪转风流。却说与、虹桥今夕,一片清秋。”虹桥,垂虹桥,即吴江长桥。
次年,即大德五年辛丑(1301)张炎倡和,作《甘州·和袁静春人杭韵》。唱和词系于本年理由如下:(1)《甘州》与《八声甘州》同调异名,张炎所次韵脚完全相同。(2)据袁易《八声甘州》题序,知袁易水驿自吴人杭,夜泊吴江。(3)袁易人杭之事见于《静春堂诗集》,在杭州历时一年之久。其《杭州道中书怀四首》(又名《舟行漫兴四首》)舟途纪行,诗句有“都将付尊酒,短发得禁秋”,知秋季启行。袁易此行在杭度过冬至、寒食、重午,有诗《杭州长至日会戴师奭、张仲实》《次日雪中再用前韵》《寒食日南山招饮马塍,醉为马坠》《重午客中雨三首》等,明年秋归吴。有诗《送屠存博,去岁客杭一年,多与存博游,故诗意及之》。(4)袁易曾有《寓钱唐杂诗》十三首(《舟行漫兴四首》《重午客中雨三首》《怀吴中诸友六首》)求教于鲜于枢。《赵氏铁网珊瑚》(卷六)录鲜于枢题识:“右十三诗,命意闲远,下语清丽,可谓不流于俗矣。然少加精密,杜少陵、黄山谷不难到也。困学民渔阳鲜于枢题其后而还之,大德辛丑冬至前一日也。”故知袁易去年秋入杭,今年归吴。由于“和韵”与不在吴地的双重限制,知张炎和词大德五年写于江阴。
张炎大德四年(1300)在苏州还与陆行直父子交游。陆行直是张炎的挚交,汪砢玉《珊瑚网》(卷三十二):“陆行直《碧梧苍石图》(在绢上,挂幅):'候虫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流水漫。惊见芦花来雁。
可怜瘦损兰成,多情因为卿卿。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此友人张叔夏赠余之作也,余不能记忆。于至治元年仲夏廿四日戏作《碧梧苍石》。与冶仙西窗夜坐,因语及此。转瞬二十一载,今卿卿、叔夏皆成故人,恍然如隔世事。遂书于卷首,以记一时之感慨云。季道陆行直题。”①至治元年(1321),前推二十一载即大德四年。张炎在苏州时又为陆行直作《台城路·为湖天赋》《祝英台近·题陆壶天水墨兰石》。张炎还有赠其父陆大猷的词作《壶中天·陆性斋筑葫芦庵,结茅于上,植桃于外,扁曰小蓬壶》。朱疆村笺日:“按《墙东类稿》有《性斋二首为分湖陆提举作》。《分湖陆氏家谱》:陆大猷,字雅叔,号翠岩,仕宋为江浙儒学提举。子行直,字季道,号壶天。任湖北十学士,迁翰林典籍。致仕。不言为提举,则性斋乃大猷,非行直也。《分湖小识》:陆氏桃园在来秀里,宋陆大猷别业中有翠岩亭。”②《同治苏州府志》(卷四十八)也有记载:“陆氏桃园在分湖滨来秀里,陆大猷别业,中有翠岩亭、嘉树堂、佚老堂、问芦处、翡翠巢、钓鱼所、半亩居、乐潜丈室。”③葫芦庵、小蓬壶在桃园中。
前考张炎族叔张模自大德五年(1301)起,有两年时间任江阴学正,张炎投依张模,在江阴与陆文圭叔侄、令尹李复初、湖湘廉使陆垕诸人交游。从相关史料及张模留存的诗作看,陆文圭与张模有近二十年的交情,张模与陆垕也有交游。
张炎与陆文圭侄儿陆起潜也有交往,有六首赠予陆起潜的词作,其中四首赋陆氏皆山楼四处著名景点:《甘州·云林远市》《瑶台聚八仙·千岩竞秀》《壶中天·月涌大江》《台城路·遥岑寸碧》。陆氏皆山楼是著名的私家园林,也是文人雅集的场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