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廿三里村是一个拥有千年文明的历史古村。
古时,廿三里一带原是一片荒野,北面群山叠翠,境内溪流纵横交错。前溪、后溪二条溪流犹如蛟龙环抱着整个村落,南端流经上街头石拱桥,北侧流经金桥头,最终共同汇聚长江底的义乌江。由于溪水蜿蜒,犹如盘龙,故而称之为盘溪。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人居生活历史久远。廿三里村临溪而建,溪塍边多栽种灌木和乔木,原无村名,因距义乌县城、苏溪,东阳县城、上卢均为23里而名。虽然文字记载无从查考,但从地名及挖掘出的遗物中可以加以佐证,绝非空穴来风。
廿三里村地处典型的丘陵小平原,乃天之所赐风水宝地。村舍、田地得溪水之利,一派田园风光,方圆五里之内,有东李塘、莲塘、钱塘、深塘、草湖塘、八足塘、花皮塘、五口塘、麻车塘、双塘,更有一些不知名的池塘散落其间,从地名村名中可见一斑。
盘溪边有一条杭州到温州的官道,是东阳、永康、丽水、杭州、绍兴、诸暨等一带客商的“中转站”,行人络绎不绝,于是,就有人开始在官道边设摊做起了买卖……久而久之,盘溪边就成了休息、饮食、住宿的理想之地,渐渐集聚形成村落。南宋时,华溪人虞复曾经撰写过《朱丈人认修盘溪桥记》,一时之间,盘溪名声大噪。
据明万历元年(1573)《义乌县志》与《重修宗忠简公祠记》石碑中记载:“公(宗泽)生于石坂塘,迁居廿三里。”其父宗舜卿与早先侨居廿三里的处州商人陈允昌结为“义兄弟”。由此可见,早在千年前的北宋,这里就是一个人员繁杂的移民村。
查阅《义乌县志》及有关宗谱记载:最早定居廿三里上街的住户大多姓朱,中街姓谢,下街施姓为主。明清时,缙云、永康、东阳、兰溪、江山等诸县的百姓因商业聚落等原因在镇上落户谋生,加上邻乡近村人的加入,廿三里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家姓集聚地。如今,朱、谢、施、黄、金、陈、王、吴、楼、何、张、骆、杨、刘、方、丁、叶、虞、赵、周、李、胡、冯、俞、徐、葛、孙、马、洪、邵、杜、卢、毛、许、陆、吕、毕、伍、詹、邓、邢等多姓氏构成了一个大村庄,其中本地户籍1572户,人口3233人,外来人口约3万人,大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
清代至今,廿三里村行政组织也历经变迁。清代,廿三里属缙云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廿三里乡。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义东,成立廿三里乡廿三里农会。1951年,成立廿三里乡廿三里村政委员会。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改为群峰初级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五联高级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廿三里人民公社廿三里大队。1962年,成立廿三里公社廿三里生产大队。1968年,成立廿三里公社革委会生产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成立廿三里公社廿三里生产大队。1983年,成立廿三里乡廿三里村民委员会。1986年,成立廿三里镇廿三里村民委员会。2000年,成立廿三里镇廿三里居委会。2003年,成立廿三里街道廿三里居委会。2018年,成立廿三里街道廿三里社区。廿三里村的行政组织和区域名称、管辖范围多次变更,但街道驻地一直没有更改。
现廿三里村由廿三里、前店、前宅、后畈、草湖塘等5个自然村组成,分21个村民小组,有山地面积121.3亩,耕地面积550余亩。村民紧紧围绕“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利用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优势,开展投资兴业、商品贸易,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居民生活越过越红火。集体经济收入以夜市、东海明珠等项目租金为主,积累资金越来越雄厚。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