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
李振村
读张淑霞老师描述的小石头教室生活,仿佛看到一束光,明亮,温暖。很多人都会问:这是真实的吗?
课堂上,允许孩子天马行空地想象,允许孩子质疑教材质疑权威。
学习内容,可以随着孩子的好奇和疑问而生成:男生和女生有什么不一样?我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
主题学习,既有学科的特质,又有跨学科的融合,孩子们在不同的领域里畅游,享受学习的乐趣。
丰富的校园生活,给了孩子无数个爱上学校的理由:阳光农场、狂欢节、足球比赛、期末庆典……
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小石头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个性鲜明,生动活泼,没有被贴上标签,也没有被格式化;小石头教室里包班的小美、北江老师,不是我们看惯了的学科老师,更像是引领孩子们不断创造惊喜的“魔法师”。
这是真实的。
这是一部真实的儿童小说,小说里的教室是真实的,每一个场景都是真实的。唯一被修改的,是故事中人物的名字。
这就是2012年开始筹建的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我是当时的创校校长,张淑霞老师是创校老师,小石头是她包班教室的名字。
当时,学校凝聚了一群被称为“梦之队”的老师,开始了“全课程”的教育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改变师生关系,重构学习内容和方式,改变学校管理模式,从而重塑教育生态。我们希望每一位老师不仅仅是以学科老师的身份,更是以完整的人的姿态陪伴着孩子们成长;我们希望教室里不仅仅弥漫着学科知识的气息,而更是荡漾着清新的生活的味道。
到亦庄实验小学工作之前,张淑霞只是一位数学老师;来到亦庄实验小学后,她同时成为小石头教室的包班老师。
包班,不是一个老师教所有学科,而是强调所有老师的教学要围绕这间教室的生活展开,所有老师眼里看到的孩子,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班主任是教室的cEO,负责教室的生态建设。同时,“大主题+跨学科”的学习形态,为教室生活的构建、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老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供了框架。
张淑霞老师是数学老师,但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以理性思考见长的老师,却能以如此洗练、简约的文笔,写出《小石头教室》这么精彩的小说。我想,这当然与张老师潜在的语言天赋和素养有关系,但也跟她所亲身参与和经历的全课程生活有关系。正如张老师说,对她而言,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期待的。新的教育生态,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大家会看到全课程的核心理念:
每一个孩子,不应该被贴上学科的标签,而是一个完整的人。
每一门学科,不应该教授死的知识,而要让知识服务于孩子的成长;知识也不应该是零碎的,因为学科而分割的,而应该是整体的、互联互通的。
每一个老师,不应该只是自己学科的守门员,而要打通学科壁垒,在跨学科中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孩子不仅仅用大脑来学习,更是用整个身体来感受和接纳这个世界。
这些理念落地了吗?你一定在陈皮、刘东宝、米粒们的身上,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你也一定能在作者——张淑霞老师身上找到答案。
李振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专家(第二届),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首任校长,全课程首创人,《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赫德学校总督学。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