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白色的海绿色的海/致敬楷模引领成长
0.00     定价 ¥ 2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6863105
  • 作      者:
    冯小军
  • 出 版 社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棵树苗,一生相托;万顷林海,代代传承。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塞罕坝人交出的答卷是三代人52年从未歇业的无悔坚守。 这是一部写给青少年的时代楷模故事。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让当下青少年深入了解时代楷模的英雄事迹,对标先进,从榜样中汲取精神力量,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成长的精神底色。
展开
作者简介
冯小军,本名冯晓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林业文联《生态文化》副主编,中国林业作家协会理事。
出版“转型期笔迹”系列著作:《别忘记这片树林》(报告文学)《打着水漂过河》(散文)《坐在后门槛子上好好想想》(诗集)《谁说鲜桃不能过江》(新闻作品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文论集),以及散文集《林间笔记》(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随笔集《美在民间》。
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绿色奇迹塞罕坝》列入了新闻出版署“十三五”规划增补项目,中宣部等单位2018“主题出版”物,河北省2018优秀出版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修复的力量
读者朋友们,你听说过塞罕坝吗?
塞罕坝,感觉不像汉语呀?它是蒙古语与汉语结合的一个地名,在河北省北部接近内蒙古的地方。“塞罕”是蒙语,翻译成汉语是“美丽”的意思;“坝”是汉语,意为“高岭”。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代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提示了它的方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述了它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今人魏巍游历塞罕坝后欣然吟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它由白茫茫的沙海变成了绿色的林海,沧海桑田的巨变告诉了我们很多事。
说起来已经很久了。塞罕坝和它所在地木兰围场历史上曾经森林茂密,野兽众多。后来,随着国势衰微,它惨遭破坏,到新中国成立时,林木砍伐殆尽,土地白沙裸露,环境恶劣到了极点。夏天的骄阳下,移动的沙丘白茫茫刺人眼睛;冬天里它又总是北风呼啸,冰天雪地。
亲爱的小读者,下面请跟我一起去看看塞罕坝的具体地理位置吧!假如现在你正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前,请你先找一找北京吧!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图标最大,你看到了吗?可以说,找到北京也就找到了塞罕坝。
确切地说,塞罕坝与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280多公里,它在北京正北方,地图上两地的空白地儿也就一颗花生米那么大,可谓近在咫尺。尽管这么说,实际上,二者间横亘着巨大的燕山山脉,即便现在从北京到围场县城修建了高速公路,还在途经的大山里打了很多隧道,乘坐汽车去塞罕坝机械林场差不多也要花费一天时间。
历史上,塞罕坝是辽、金、清几个王朝的狩猎场。清朝时,人们在那里设置围场后,每年去那里狩猎,骑马坐轿少说也要走十天半月。
自然,你在中国地图上是看不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图示的。因为,与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相比,它实在太小了。
辽、金时代,人们管这里叫“千里松林”。木兰围场周环几百公里,过去是蒙古科尔沁和翁牛特部落的牧场,松林蓊郁,鸟兽云集。康熙皇帝最先在这里开辟皇家猎苑,目的是“行围习猎”“肄武绥藩”。每年农历八月,他都要率领王公大臣和八旗劲旅来这里举行盛大的“秋弥之典”,他们的这种做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木兰围场”意为“哨鹿的封地”,“塞罕坝”则是“最美的高岭”。清光绪年间《围场厅志》记载:“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
塞罕坝高原部分接近内蒙古草原,山区部分是典型的大兴安岭余脉。一条高高隆起的巨大山脉绵延起伏,形成了一个超大台阶,踏上去就是一马平川的蒙古高原。
清廷开辟围场为皇家猎场表面看是为了弯弓射箭,走马猎鹿,实际上却有着明显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康熙皇帝在木兰行幄里批准了《尼布楚条约》,不久又在这里打败了勾结俄国的准噶尔贵族头子噶尔丹,巩固了北部边疆。
木兰秋狝一般在农历八月举行。围猎的人黎明出发,头戴鹿角帽,身穿鹿皮衣,作呦呦鹿鸣,引诱动物进入伏击圈。天亮后,皇帝在护从大臣、侍卫及亲随射手拱卫下引弓射猎,让蒙古诸部仰瞻圣武。其后,皇帝命令蒙古王公及诸部落射手驰猎。一时间,围猎官兵千骑齐发,左奔右突,呼啸山林。各种野生动物夺路而逃,一片哀鸣。一场酣畅淋漓的猎杀在人欢马叫中进行。狩猎后人们燃起熊熊篝火,王公大臣和随从兵士席地而坐,烤炙猎物,共享美餐。可以说,围场是大清帝国鼎盛时期的一片美丽的后花园,一片浩瀚的练兵场。
清朝统治者尚未人关就热衷于大兴土木,在沈阳修建了不少宫殿,人关后更是变本加厉。为修建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三十九年(1774年)七年间,就从围场的大山里砍伐可做栋梁的古松34万株。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逐步衰落,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最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贱如草,树何以堪?道光四年(1824年),木兰秋狳这一“万世当遵守”的惯例被确认废止。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西方列强的周旋上,哪儿还顾得上到坝上行围狩猎呢?就算偶尔想起那里的呦呦鹿鸣,想起绚丽的山花,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随着国运愈加衰微,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和自己挥霍享用,清廷于公元1862年准予“宽留围座,开放边荒”。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更是直接宣布围场开禁,开设木局(督管木材加工的机构,属工部)收购木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风光旖旎的围场一次次遭受掠夺,森林资源日渐萎缩。1932年日寇侵占承德后,又对这里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洗劫。
P1-4
展开
目录
修复的力量
黑琴鸡交尾季
刘琨的足迹
少年圆梦
撒出骨灰,播下种子
热血激情
严峻考验
咚咚咚
锲而不舍
内动力说
心中有风景
马蹄坑会战
吓鬼
你大困难小
塞罕母亲
他们去哪儿了
先锋树
挫折生百智
活地图和样板林
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
森林警察在行动
哨鹿新声
内罗毕传来中国声音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