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将学术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
从公私德辩证角度来看,学术伦理指特定主体在学术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学术公德和个人学术私德,主要包括学术规范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广义上还包括对学术活动的伦理认识。学术活动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果将其仅看作是学术研究活动,那么其主体就局限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包括自然科学研究者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将其看作是包括学术研究活动、学术教育活动和学术宣传活动、学术评价和评论活动等在内的广义学术活动的话,那么其主体也相应地扩大到教师、学生、专职研究人员、科普人员等。从学术伦理教育的角度来说,后者更为适用。我国高校中目前开展的学术伦理教育除了专门的学术道德规范外,还包括师德师风规定和学生学习纪律、考试纪律等,很显然,我国目前的学术伦理教育,尽管没有明确其概念,但实际上对应的是广义的学术活动。然而,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缺乏对高校学术伦理教育成系统地探讨,对其定位和开展方式更是不清不楚。本节试图在阐明学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基础上探讨学术伦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一)学术伦理教育的社会责任要求
学术伦理教育的公德之维主要体现在学术伦理的社会责任要求上,学术人必须要承担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学术责任,学术不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会对社会公益造成侵害,而不仅仅是对学术人和学术共同体利益的损害。将学术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能帮助学术伦理教育实现社会责任要求。
在本书第三章中,已经论述了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伦理教育的区别,一般而言,学术道德教育不能涵盖学术伦理问题,而学术伦理教育包含学术道德教育。学术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价值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比中小学生更需要学习学术道德,不仅因为大学生在狭义上会更多地开展学术活动,还因为大学生离成为学术研究者、学术教育和传承者更近。此外,大学生也是对学术活动进行评论的主体,而他们的评论会对整个社会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认知产生比较大的风向性影响。但学术道德主要对应学术规范,即使是广义上也只能涵盖学生论文写作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和考试纪律等,这与学术伦理所要求的学术社会责任和学术伦理认知相差甚远。所以,论述学术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关键是论述学术社会责任和学术伦理认知教育的必要性。
从教师角度来说,学术社会责任是教师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前提和目的,学术伦理认知则是教师开展学术教育活动的必备技能。学术研究不是闭门造车,“尽管具体的学术研究可以恪守'价值中立',但完全可以脱离社会与人生的'纯学术'终究是不存在的”①。何况,从现代学术研究的规律和机制来看,缺少社会责任的学术研究一般不会获得任何外部资助,从而使这类“研究”无法开展或无法持续开展。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造福人类,除了制度规范外,还要依靠学术研究人员的社会责任才能确保学术研究的目的不走偏。教师开展学术教育活动不是简单地讲解学术规范或学术不端案例,更基本的是要传授对学术活动的正确认知,教会学生辨别什么是善的学术活动,什么是非善的学术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术伦理自觉性。所以,教师必须要有正确而敏锐的学术伦理认知,并能通过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
从学生角度来说,学术社会责任是加深理解学术规范的必要条件,学术伦理认知则是评论学术活动的基本能力。学术规范不是干巴巴的条文,而是鲜艳的学术路标,它的目的是让学习者了解学术的操作标准和价值要求,学术活动规律和学术活动目的是学术规范产生的基础。学术活动目的既对应了学术规范的价值层面,也是学术社会责任的归依,要深入了解学术规范,显然必须进行学术社会责任的训练。本节所称学术评论活动和学术评价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判断,即评论学术活动的好坏、对错,由于评论的主体非常广泛,有时包括所有公众,因而其门槛虽低,影响却大。学术评价活动具有专业性,目的一般是为了评价学术活动的成效和学术研究人员的成绩,通常属于一种事实判断,但其标准却一定会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所以,学术评论活动会影响到学术评价活动,而学术评价活动也一直在努力影响学术评论活动的导向。事实上,作为价值判断的一种,学术评论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学术伦理认知的准确性上,而学术伦理认知又离不开对学术活动的事实判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