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言物语III》:
改革开放后,有一段时间,“崇洋媚外”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当时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乐,价值观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
在我看来,“崇洋媚外”现象的产生,不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是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把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经典丢失了,导致文化上的不自信。
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的“定海神针”。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
从春秋的孔子“人无信不立”,教导传递坚守诚信文化;到秦穆公时期的商鞅坚守“立木为信”,赢得百姓支持,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基础;再到保留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的“方回春堂”,采用百年铜锅,经熬、煎、挖、化等流程,延续传统老艺人的工匠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历经五千多年的洗礼,孕育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精神追求。传承正是经典得以保留下来的本源。
我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忱,也是源于从小的耳濡目染。
我母亲出生在一个大家族里,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在母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也学习了《增广贤文》《三字经》等传统经典。在我看来,真正的智慧源于“经典”。经典讲的是什么?是人世间发生的种种故事,它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让我们看清事物本质、悟透人生真理。
如今,国家号召我们建立文化自信,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也了解到,在很多大学里,学生们自发组建团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也看到了祖国的希望。
显然,我们拥有优良的传统文化,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我们要努力把这种优良文化推广至全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全面抵制“洋货”。
实际上,我们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优秀文化应该属于全人类。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和传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也要包容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常常劝勉大家,不要对人、事、物存有分别心,对待“文化”同样如此,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应该互相尊重、学习,进而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宏愿。
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也包容西方优秀文化。正所谓“和其光,同其尘”,当我们把两者的融合付诸行动的时候,别人也就能敞开胸怀接受我们的文化。
就像我的一些西方朋友,在他们的文化信仰里,“龙”是一个不好的意象,但在我的影响下,他们也开始认同和理解中华文化,并欣然接受我送给他们的绣有“龙”的领带。
古有言,“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主动接纳别人的优秀文化。无论是高山流水、天地日月,还是中华文化、西方文化,都值得我们将其作为学习的参照物。所谓“仁者无敌”,当自己没有了分别心,哪里还会有敌人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