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童话:走进人类心灵的故事
0.00     定价 ¥ 26.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6171596
  • 出 版 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精彩书摘
  (一)投射测验的意义
  数十年来,心理学者将人格测验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客观测验对评估工具的回答是有预期的,体现在有限的选择中,根据预先存在的关键点评分;而在投射测验中要求回答者对可能有多种解释的呈现物做出回答,从而投射出人的无意识或主观的东西。
  弗兰克(L.K.Frank)是最早提出“投射方法”的人。他认为投射方法可以用以研究人格,这种方法就是使用一些刺激情境,使被试者做出反应。使用这些刺激情境是要获得被试者本身独特的人格组织投射在刺激情境的信息。
  欧洲很早就流行一种“泼墨”游戏。①这种游戏非常简单,只需在一张白纸上倒上一些墨水,再将白纸对折一下,一张墨迹图就制作成功了。然后用这张墨迹图来做想象游戏。有心理学家尝试将这种方法用来作为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之父”比奈就曾试图在他们的智力测验中使用墨迹图,但是由于难以进行团体测验只好作罢。后来也有一些心理学家以此作为研究想象与创造思维的手段。罗夏以他卓越的创造性和非凡的才能,在他英年早逝的短暂的38年人生历程中,将这一方法变革成影响全世界的投射测验的典范。所以说,投射技术是从罗夏开始的。另一位精神分析大师荣格,对投射技术也是有贡献的。他的自由联想测验就是一种投射技术,他认为在词的联想中可以激活投射出情结。当给被试者一个刺激词时,被试者联想另一词的反应时过长,表明被试者存在相关的情结。此后默里(H.A.Murray)发展了另一著名的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他的投射概念从弗洛伊德的概念衍化而来,但不仅仅是一种“防御机制”。默里认为人们在认知和解释模糊性刺激时的知觉整合受到需要、兴趣以及总的心理组织的影响。
  投射测验利用人类心理中的投射现象,用没有固定意义的测题引起被试者的反应,借以考察其所投射的人格特征和深层心理机制。这引起了心理学界和精神病学界的轰动,褒贬论争纷纷展开。支持者认为它对于内隐行为或潜意识历程特别敏感,能够引起许多被试者广泛而多向的主观反映,并使被试者察觉不到测验目的,因此能够探索人的深层心理、把握整体人格。几乎所有的心理动力学派都认为,人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情感、愿望、表征共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和外显行为。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投射测验被证明非常有用,因为它为不同心理动力学派的许多理论观点提供了操作化的途径和数据基础;而批评者坚持投射测验无法进行客观评分,不具备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信度和效度,并且缺少常模,不能有效地预测行为。此后,心理学家不断致力于投射理论的深入和投射测验的完善。
  罗夏在1950年曾区分过投射测验和非投射测验。他指出,两类测验明显的区别在于,投射题目或任务是“结构性的”(非投射)还是“非结构性的”(投射)。非投射测验的题目含有“唯一的、可证实的答案”,而投射测验则没有客观的或唯一的正确答案。①
  投射测验的设计原则,是给被试呈现较少的外部刺激,以使个体人格的内部结构较多地得以表达。其背后的原理,是被试的作答反应是由内在于和外在于被试的各种选择和准则决定的。
  当然,投射测验与非投射测验之间的区别也有一定的模糊性,因为两种测验具有某些共同的测验性质。比如投射测验的刺激物也可以具有客观、可证实的属性,对罗夏墨迹测验的常见反应,以及对主题统觉测验卡片的回答中的常见主题便是证明。同样非投射测验也可映射出被试的性格和内在特征。例如,言语测验以及智力测验的分数分布,可揭示出被试独特的成长经历及其在各个测验领域中不同强弱的人格结构。罗夏指出,投射测验和非投射测验的区分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因为被试的应答反应是由测验刺激物的外在特点和被试的内在属性共同决定的。因此,我们用投射测验来指这样的一类测验:它们的外在刺激结构化程度较低,对它们的应答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答案或者只能从事先确定的答案中进行选择。
  投射测验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因为它为捕捉儿童的游戏扮演和想象提供了标准化的测验情境。儿童通过游戏和想象,演练或重复它们在成长过程中正在应对、探究和掌握的各种经验,儿童的游戏和想象相当于成人的梦境,儿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现象都交汇于其中,投射测验正好可以捕获儿童的想象和游戏性表达。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童话概述
第一节 童话的演变
一、童话演变的历程
二、童话起源的追探
第二节 童话的含义
一、文学研究中的童话内涵
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童话定义
三、心理分析研究中的童话诠释

第二章 童话心理分析理论
第一节 心理分析中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心理分析中的原型理论
一、原型理论
二、象征
三、投射
第三节 心理分析中的自我发展的原型阶段理论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型阶段模式
二、婴儿早期发展的系统理论

第三章 童话故事的主题内容
第一节 童话故事中的母子关系
一、母子一体阶段
二、母子分离
第二节 童话故事中的自我成长
一、本我、自我、超我之争
二、从本我到超我的飞跃
三、兽性与人性之争
第三节 童话故事中的心理偏差
一、嫉妒
二、虚荣
三、贪吃
四、懒惰

第四章 童话故事的结构情节
第一节 神话故事中的受难原型
一、普罗米修斯的磨难
二、奥德赛的磨难
第二节 童话故事中的受难原型
一、开始受难
二、经历死亡
三、获得再生

第五章 童话心理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童话故事测验
一、投射测验
二、童话故事测验
第二节 儿童故事治疗
一、阅读治疗
二、儿童故事治疗
三、儿童故事治疗案例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