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
走访嘉庚故里
在集美的最南端有一片净土,它是古集美的发源地,也是当年厦门有名的渔村。700多年前(即元末明初时期),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至此,一直繁衍到现在,它就是集美大社。少年陈嘉庚从这里走出,晚年陈嘉庚又回到这里,此地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他人生的终点。
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我国杰出的华侨实业家、教育事业家、社会活动家,他用一生谱写传奇。当我们漫步在厦门大学的校园之中,踯躅在集美学校的林荫道上,环视那一幢幢高大巍峨的建筑,听着关于陈嘉庚的许多故事,很敬佩陈嘉庚在很困难的时候兴办教育及支持祖国和家乡各项事业的建设,不禁在心底赞叹他的伟大。
从播散兴学种子到文教区
镜里集美,梦里集美,如今依旧是大社最完美的诠释。
大社的骨子里有着因文化而生的大家风范的娴静,这种从容不廹,让这里成为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一个无比清新的早晨,阳光静静倾洒在大社路,这是集美最长且最老的一条青石板路,至今仍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风貌,上了年纪的物件通常都带着鲜明的地域性。这里少了几分其他城市因为膨胀而生的喧闹,仍然保留着难得的那份安静与古韵。
大社的这些石板路大约建于1950年前后。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归祖国,定居故里,集资建设新集美学村,对社内段的“大路”进行改造。据当年参与修建石板路的大社老人家说,之所以修石板路,最初是因为水泥缺乏,而闽南地区又盛产石材。一向节俭的陈嘉庚就地取材,就连石板间的黏合剂,也是用海蛎壳磨成粉做的。路两侧是低矮民房,最初做校舍之用。当时陈嘉庚还规定,凡是车辆都谢绝进入,以免打破了大社的宁静生活。
曾经这条路也差点被换成平坦的水泥路,但考虑到居民对石板路有比较深的感情,石板路修旧如旧。为了保留石板路的韵昧,集美街道特地从泉州惠安请来几十位工匠,采用传统工艺修缮石板路,就希望它们身子骨够坚实。
道虽小,却热闹。对于初来乍到的旅行者,这是一条让你一见就觉得亲切的老街,拖着一双没后跟的鞋,逛过一家家小店小摊,卤面、手工做的麻糍、大肠血、海蛎煎等小吃摊位“不定期”开业,要寻一味大社小食,有时还要看运气。大社的心脏所在——陈氏大宗祠,就是被这样惬意本分的生活所包围。
走进陈氏大宗祠,映入眼帘的是,红瓦白墙,龙脊凤檐,梁柱雕饰精美,这就是陈氏大宗祠。祠堂由大门、前厅、左右两侧护廊、中间天井和后大厅组成。在殿堂正中央,陈姓先祖的牌位整齐地陈列着。相传陈氏宗族发祥于河南颍州,因而祠堂门楣上镌刻着“颍州陈氏”四个大字。厅堂上悬挂两块错彩缕金的扁额,一方题为“尊来堂”,为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御赐陈文瑞的。另一方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毛泽东同志赠予嘉庚先生的。这两方匾记载了集美陈氏家族的最高荣耀。
陈氏大宗祠是陈嘉庚先生最早播散兴学种子的地方。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的一个华侨家庭,17岁时出洋去新加坡。时隔三年后,陈嘉庚怀抱教育救国的宏图大志,从国外回到故乡集美,决定从娃娃抓起,于1912年筹办小学。经过精心筹划,1913年1月27日,集美小学的前身“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终于隆重挂匾开学。因为没有校舍,借用集美大社陈氏宗祠等做校舍,经费由陈嘉庚独资负担。
陈氏大宗祠作为集美学校的最早校舍,留下了永远的记忆,更珍贵的是,这一颗洋溢着强大生命力的种子,在陈嘉庚深爱的故土里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自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起,几乎每两三年就有新的办学举措,十余年间形成了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女子师范、幼稚师范、水产、商科、农林、国专等在内的完整教育体系。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特批集美学村为“永久和平学村”,时至今日,集美学村已经成为文教区。街头巷尾的华侨元素
大社竟然还存在着“鼓浪屿”,这是很多人去大社前没有预想到的。远看,它们只是普通的民居,楼体为灰白色的水洗砂外墙;近看,则是一种别样的惊喜,外观虽然素雅,但细部装饰精致多样,上面的木雕、砖雕、石雕都值得停下来细看。其实不必惊叹,陈嘉庚作为华侨史上第一位超越地域、语言、帮派局限的华侨领袖,1918年起就优待华侨学生回国就读集美中学,并说明“此例永存不废”。回国定居后,看到归国侨生日渐增多,陈嘉庚建议中侨委设立华侨补习学校,集美成为许多侨生的归宿,自然成为著名的侨乡。
位于龙舟池畔的华文学院的前身就是集美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华文学院南门门楣上镌有“集美华侨补习学校”8个白底红字。走进其中,校舍依坡地、面朝龙舟池而建,形成4排16座的布局(后扩建为20栋楼),那条由条石和红砖铺设的中央道路被称为“嘉庚路”。作为全国最早的华侨补习学校之一,华文学院以华文教育为主要方向,有着“侨生的摇篮”之称,专门招收外国留学生,其中又以东南亚学生为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