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研究(精)
0.00     定价 ¥ 9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5078404
  • 作      者:
    阎树群
  • 出 版 社 :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精彩书摘
  既然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对发展生产力如此重视,那么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问题出在哪里呢?这里既有理论上的原因,更有实践中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过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使得他们将时间和精力几乎集中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着力建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只是提出了一些很原则的设想,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生产力理论,也不可能全面地论述生产力理论与其他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问题。同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同时发动并取得胜利,然后在这些先进国家的帮助下,其他较不发达的国家相继进入社会主义。这样一来,就不存在社会主义要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就不会有关于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论论述。从实践上来看,现实的社会主义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发达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忽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生产力问题。同时由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批判考茨基“唯生产力论”产生误解,更是对生产力问题讳莫如深。
  列宁亲身经历了社会主义实践,使他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他既为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又为社会主义薄弱的经济文化基础而忧心忡忡。列宁正确地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入侵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被迫中断,从而进入从1918年夏到1921年春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的设想未能付诸实施。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结束,列宁又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实际上都是强调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由于列宁过早辞世,使这些好的思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形成系统的理论。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新经济政策做了不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在1928年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后,新经济政策越来越被看作是苏维埃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对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的普遍意义,从而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即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推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过早地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并实行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盲目过渡,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而排斥市场经济。这些做法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缺乏活力,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仍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长期推到次要的地位,以致长期以来在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都没有生产力这一条,直到党的十二大才第一次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的特征,写进了党的文献。
  正是针对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忽视发展生产力的失误,特别是针对“四人帮”“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谬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关于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阐明发展生产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并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看作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可见,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恢复和弘扬。
  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是因为在邓小平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还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的明确概念,更没有做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概括。
  把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新,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同样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即通过革命以变革社会制度使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没有这样的社会革命,没有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没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就没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是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仅仅是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和基本的前提,并不意味着在这种制度下生产力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得到应有的发展。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但这里有一个具体体制是否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与生产力发展实际是否相适合的问题。如果具体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仍有一个通过改革旧体制以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如果不革除旧体制和建立新体制,这就意味着生产力仍被束缚着,就不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解放生产力,也就不能很好地发展生产力。旧体制的革除和新体制的建立,都是生产关系的变革,都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进行的,这就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创立
1.毛泽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创立者
2.毛泽东学风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邓小平是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开创者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在改革实践中的进一步丰富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新境界
1.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2.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毛泽东学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学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对待马克思主义必然有一个学风问题
二、科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学风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第二节 毛泽东学风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关于学风问题的理论阐述
二、毛泽东学风思想向实践的转化
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学风思想的发展
四、学风思想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第二章 毛泽东论端正学风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划清与主观主义思想方法的界限
一、思想方法是党的理论建设的根本问题
二、两种对立的思想方法
三、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
四、克服主观主义的途径
第二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三节 进行调查研究
一、毛泽东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的杰出代表
二、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纽带
三、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理论贡献
……
第三章 毛泽东学风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四章 邓小平学风思想的精髓
第五章 邓小平的学风思想与改革实践
第六章 邓小平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论
第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第十章 科学发展观的学风思想
第十一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系统总结
第十三章 习近平关于学风的重要论述
第十四章 习近平的理论创新
第十五章 新时代制度自信的理论与实践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