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管理科学发展战略——管理科学"十四五"优先资助领域
0.00     定价 ¥ 9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8958
  • 作      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精彩书摘

第1章 管理科学学科界定及其发展背景与规律
  1.1 管理科学的内涵
  1. 学科内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资助的管理科学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社会经济组织的经济和管理活动之客观规律的学科”。管理科学通过符合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在特定时空中的管理情境假设下,将经济和管理活动中的实践问题抽象为可求解的科学问题,进而探索这类活动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组织可以看作由不同的能动主体(包括自然人、机器人、下层单元组织)通过(演化)规则和(动态)结构相互联结、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形成的复杂系统。经济和管理活动是这类复杂系统中重要的活动,它是由该系统中不同的能动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下为达成特定管理和经济目标而进行的交互行为及其总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类活动的客观规律。
  由于有人的参与,这类活动往往兼有两种属性,既有在给定假设条件下具备一定普适性客观规律的特点(即其科学属性),又存在依赖参与者个人经验和主观价值判断的不可重现特征(即其人文属性)。管理科学则主要是从科学属性的角度探索这类活动的客观规律。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功能定位,管理科学部资助的广义管理科学具体可以分成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两个部分,分别以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范围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科学、宏观管理与政策四个学科。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的定位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通过战略前瞻部署,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促进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落实“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突出科学问题导向,坚持面向科学前沿和面向重大需求相结合,坚持培养人才和支持团队相结合,统筹布局科学基金资助管理”的战略定位,以“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为宗旨。由此,管理科学学科也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战略部署,以“植根中国管理实践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推进对于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原创科学认知及其范式变革,服务国家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作为学科的基本定位,努力统筹社会经济需求和学科发展,坚持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探索管理活动的规律,以提高学科水平,形成学科特色。
  1.2 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背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剧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与文化格局。展望未来,“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在国际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关注与挑战。由此,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现实背景也在持续发生改变。
  当今世界,新一代颠覆性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结构体现出新形势。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与此同时,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突破期、全球科技创新版图的深度调整期、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通期、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换期,以及增强源头创新能力的重要攻坚期。上述现实背景使中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难得的研究机遇。
  1.2.1 颠覆性技术等创新驱动引发的管理变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的迅速发展重塑了世界制造业,改变了企业经营模式,增进了国家间的关联,对管理与经济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范围和速率、规模和外部性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5G等新技术将快速应用于管理实践,商业环境中“跨界打击”“降维式打击”的案例频频出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管理活动的复杂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系统化驱使管理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沿着**道路继续前进,同时也亟须开辟新道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不断涌现的颠覆性技术冲击着我国传统管理思路及管理模式。传统制造业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新的技术革命同样改变着信息传播和资源调配的速率,导致管理科学问题在时间维度上发生本质改变。企业管理、市场机制、宏观管理与政策等方面的科学问题都需要更快、更全、更完善的解决方式。
  1.2.2 数据驱动、学科交叉、问题导向的学科发展态势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报告指出,当前社会、行为和经济学科研究呈现数据驱动、学科交叉、问题导向的发展态势。在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数据驱动的管理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数学、心理学、行为学及社会学等学科交叉和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此外,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需要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意识,这不仅是中国管理实践的需要,也是国际管理学界2010~2019年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指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此,需要紧密地与中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提炼管理科学问题,推进顶天立地的管理科学研究。这既给管理科学家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为提高中国管理科学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了难逢机遇。
  1.2.3 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重塑与挑战
  近年来,国际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改变世界格局。早在2018年习近平就深刻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发表的《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报告中提到,“预计到2035年,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达到60%,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中的比重也将相应大幅上升”。全球治理格局的重要调整和政治经济不确定性陡增,形成人类经济和管理活动新的时代情境。
  目前,我国正逐渐从农业大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全产业链齐备、技术积累优势逐渐凸显的“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的领先地位日益巩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正深度影响着全球化竞争和治理格局。根据麦肯锡2019年的《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报告,2018年,中国的商品贸易占全球商品贸易的11%,110家中国企业位居《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金融系统规模位居世界前三位,研发支出全球排名第二。与此同时,在全球地缘政治经济冲突、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性新冠疫情公共卫生危机等因素的冲击下,国家经济与政治形势变化速度加快,变动程度加大,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也日益增大。因此,这一时代背景要求中国的管理科学研究须深入思考全球治理问题,从全球合作治理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国际市场中各类权力、资源与要素的配置,积极探索全球竞争背景下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
  1.2.4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构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且正在转入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管理和经济发展经验。中国社会经济的实践也使基于西方经济管理实践和制度文化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理论面临挑战,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实践形成了不同于这些理论预期的“管理异象”(management anomalies),亟须发展新的管理科学理论来解释和指导人类社会经济管理的多样性实践。
  同时,回顾中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国家发展的驱动力正从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等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内涵发展模式转变。未来,中国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在低碳环保、资源节约方面担当大国责任。因此,在一个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全球竞争格局根本改变、中国体制改革深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提出能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管理理论、最大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是管理科学家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向未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变的管理情境。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成功和挑战尚缺乏深刻的科学总结,能够容纳内在特征和差异的系统性管理科学理论尚未形成,亟须管理科学家进行开拓性和前瞻性的管理科学理论研究,进而为推动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理论发展做出贡献。
  1.3 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管理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质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活动规律认知的总结。由于研究对象的这种特殊属性,相比其他更为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学科,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和手段、研究内容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研究结论也具有更多的“情境依赖性”。
  1.3.1 中国管理科学学科发展规律的总体特点
  1. 管理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范式正在出现
  随着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演进和人类管理活动中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也在演化,并且越来越体现出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特点。近代科学的发展沿着还原论的方向和研究简单系统的思维模式,用分析、分解、还原的方法,不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高层次还原到低层次,揭示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取得了巨大成就。以科学管理理论问世为标志的现代管理科学,发轫之始即为典型还原论的方法论,即以实验研究和动作研究方法,试图再分拆出影响工作效率的各个因素及改进方法,达到个体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迄今为止,还原论在管理科学研究过程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人们对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及社会、经济活动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发现,管理活动的个体效率并不等同总体效率,考虑到复杂的作用机制的存在,许多内容无法从原来的要素“分拆—还原”中获得解释。因此,研究方法论中考虑复杂性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整体论的指导思想开始凸显。整体论与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相一致,认为自然界的事物由各部分或各种要素组成,各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作用。整体论表达了系统由其异质的组成单元相互作用而产生规律的思想。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现在的管理科学研究者可以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高效率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进而在更微观、更细致的层面上记录和分析个人与社会组织的管理行为,以及两者在互相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同时,研究者能够运用过去无法实施的实验手段和设备来探索管理规律,形**的管理研究方法,并用演化的思想和复杂的科学理论来描述微观个体行为所“涌现”出来的总体一般性规律。
  2. 管理科学研究对象随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不断丰富
  从研究对象来看,管理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呈现越来越丰富的特征。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涉及的研究方法上,随着信息科学、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方法本身不断丰富。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管理科学学科界定及其发展背景与规律 1
1.1 管理科学的内涵 1
1.2 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背景 2
1.3 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 5
第2章 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发展 10
2.1 管理科学的现状和地位 10
2.2 管理科学的发展态势 30
2.3 管理科学的发展前沿与挑战 77
第3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6
3.1 指导思想 86
3.2 发展目标 88
第4章 优先资助领域 90
4.1 优先资助领域确定的基本逻辑、过程和方法 90
4.2 优先领域集群一:数字和智能技术驱动的管理理论 94
4.3 优先领域集群二:中国管理实践的科学规律 147
4.4 优先领域集群三:全球变局下的管理研究 176
4.5 优先领域集群四:应对人类发展挑战的管理科学 190
4.6 优先资助领域发展趋势 222
第5章 政策措施 236
5.1 优化学科发展的顶层设计 236
5.2 着力推动交叉科学研究 238
5.3 优化影响力评价机制 238
5.4 优化管理科学研究的平台建设 239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