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京津冀地地缘关系史/北京学术丛书
0.00     定价 ¥ 7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0265823
  • 作      者:
    孙冬虎,高福美,李诚,靳宝,王建伟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一部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华北区域史研究集成之作 纵横捭阖论三地关系大势,条分缕析考证历史真相 北京、天津、河北人最新的硬核“谈资” 华北地区版“三国”千年纠葛史 京津冀“相爱相杀”的历史“故事” 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历史指南
展开
精彩书摘
引言
(一)研究宗旨与学术基础
对京津冀之间的地缘关系进行历史的考察,旨在以历史地理、区域史、专门史的综合 研究为基础,为拓展和深化区域历史研究做出新探索,同时力求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 略提供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支撑。
就学术本身而言,京津冀区域历史和社会发展研究,是三省市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基本 任务之一。虽然有关学者在立足本地的基础上也曾注意到三者之间的彼此关联和相互影 响,但由于研究者各有自己的学术志趣和目标要求,自然首先要完成以本地为中心的预期 任务,对与另外两地的关系问题着力有限,在研究区域上难免有一些“画地为牢”与“各 自为战”的倾向,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选择。学术视野的局限,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 关于区域社会发展进程及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社会效果等问题的分析和透视,影响结 论的精确性以及最终成果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把京、津、冀三地的社会历史发展视为 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在已有成果奠定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区域历史研究的领域,将有助 于深化相关学术问题的探索。
基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不仅是推动学科进步的动力,由此获得的某些成果也可以发挥 “以古鉴今”的作用,面向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决策参考。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 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推动“首都圈”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京津冀之间历史与现实的地 缘关系,构成了三省市密不可分的纽带。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缘关系,是以地理位置的彼此 接近或相隔遥远为前提形成的双边或多边的关联。互为邻居的京津冀三省市的这种关系, 体现在地理格局、生态变迁、政治互动、经济关联、军事体系、文化脉络、社会融合等许 多方面。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来自这个区域的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创造的不断累积。未来 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依靠当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 去考察下列问题:历史上京津冀之间彼此具有怎样的地缘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形成了怎样 的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在何种程度上推动或制约 着各自的区域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如何发挥区域历史人文资源的作用?这些既 是关系到科学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措施的实际问题,又是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区域历史 研究领域亟待探索的重大学术问题。如果能够比较系统地破解其间关键性的学术疑难,可 望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人文社会科学的决策参考。
已有的相关研究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简要回顾近年来的学术进展,可以看到, 京、津、冀三地的地方史与历史地理学者,一般以各自地域为中心展开研究工作。关于北 京史、天津史、河北地方史的大量专著,尽管涉及彼此之间地缘关系的内容有限,却依然 是认识各自城市或区域历史发展的主要文献。1988年出版的《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①, 初步说明了天津、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的发展过程及其与北京的某些关 联,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自从近年国家提出并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以来,社会 各界展开了热烈的研究和讨论。仅中国知网著录的相关文章就接近一万篇,涉及京津冀当 代发展的交通、金融、旅游、物流、人口、产业结构、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水源供需、 协调创新、资源共享、区域规划、城市体系、人才合作等众多方面。但是,在这个大视 野之下进行的区域历史文化、地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历 史味道”的相关论文,迄今大体只有以《京津冀之于“一带一路”的历史地位》 ②《京师 . 口 岸 . 腹地: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地理学解读》③《京津冀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产业协同发 展略论》 ④《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文化根基》 ⑤以及《“京津冀一体化”的历史考察》 ⑥等 为代表的数篇。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将致力于从多方面探究京、津、冀在历史上的地缘关 系,系统阐述作为一个整体的“京津冀”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规律,差可弥补目前研究的某 些不足,力求提出我们的新认识。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本项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系统阐释历史上京、津、冀三者之间存在的地缘关系的发 展过程及其变迁规律。在研究范围广阔、涉及内容众多、时间跨度巨大的情况下,必须广 泛吸收历史学与多种相关学科关于古今北京、天津、河北的区域研究或个案分析的已有学 术精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丰富、拓展、深化,进而实现预期的目标。为此,需要遵 循区域史、城市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致力于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融 会贯通和综合运用,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从而尽量减少工作 过程中的偏差,增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系统性。文献资料的充分运用与必要的 实地调查相结合,是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保障。在参考当代论著和考古成果之外,我们还 将从古代史籍、地理文献、文集杂著、地方史志、金石碑刻、档案资料、古今地图等途径寻找线索和资料。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研究宗旨与学术基础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燕赵连壤:地缘关系的自然基础
(一)彼此为邻:山水与共的地理区位
(二)星罗棋布:秦汉奠定的城镇格局
第二章 分合伸缩:地缘关系的政治调适
(一)纷繁复杂:行政区划变迁研究由来已久
(二)渐入佳境:从先秦初置到汉魏北朝调整
(三)稳中有变:隋唐时期的政区设置与更名
(四)各自为政:五代宋辽军与民混杂的政区
(五)别开生面:首都为重心的新型政区格局
(六)承前启后:明清政区系统的改置与创设
第三章 四方会极:地缘关系的主导力量
(一)奔向国都:大运河系统与海上航线
(二)引领风气:铁路建设终成全国表率
(三)国都需求:周边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京津崛起:晚近对河北辖境的“蚕食”
第四章 财货川流:地缘关系的经济血脉
(一)务尽地力:明清时期的营田水利工程
(二)安土重迁: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口流动
(三)采办贡纳:围绕北京的区域资源调配
(四)聚粟致货:天津紧扼国都的经济命脉
(五)民生所系:粮食与食盐的商品化过程
(六)因地制宜:河北特色产业与商品流通
(七)经济一体:区域中心市场与广阔腹地
第五章 拱卫京师:地缘关系的军事纽带
(一)长城内外:民族纷争的用兵之地
(二)关塞城戍:军事防御的战略纵深
(三)边镇林立:京师护翼的深度拓展
(四)天津卫所:控扼河海的京师门户
第六章 风习相类:地缘关系的文化镜像
(一)同源异质: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
(二)京师气派:兼收并蓄辐射四面八方
(三)津门品格:多元复合融汇南北中外
(四)燕赵雄风:感慨悲歌渐成旧时风景
第七章 协同发展:地缘关系的终极归宿
(一)地域毗连:促使地缘关系形成的首要条件
(二)北京为都:主导地缘关系演变的核心因素
(三)地缘政治:决定地缘关系走势的现实选择
(四)未来趋向:以经济文化协同突破行政瓶颈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