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古老的马颊河静静地流淌着,河畔的山东省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因以“文”兴村,愈发“热闹”起来:众多精美工艺品云集于此,民间“文艺达人”群贤毕至,一个个文艺工作室竞相建起,一批批工艺品畅销“线上线下”,一张张笑脸绽放收获的喜悦……“文化生意经”越念越响的孙庄村,精心打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俗产业发展链,有力地推进了文化振兴的村强民富之路。
“各位‘老铁们’!在介绍地方特色产品的间隙,借助直播平台,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高唐的文化。今天还要着重给大家介绍一款非遗产品——麦秸画……”在不久前的“县长直播带货”活动中,高唐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奎忠在直播平台上大力推介产自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非遗产品麦秸画,顿时“吸粉”无数。
作为特邀嘉宾,高唐麦秸画非遗传承人李志海也参加了直播,并展示了自己的5幅麦秸画精品之作。其中一幅是他带着徒弟花费将近一个月时间创作的作品《教子》。画面中,鸡的翎毛纤毫毕现,造型精美,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
据了解,麦秸画是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它选材于天然植物小麦的秸秆,制作技艺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蒸煮、浸泡、粘贴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为纯手工制品。
高唐麦秸画始于清咸丰十年(1860),由李金华先生在其先辈麦草工艺制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创制,形成麦秸画的独立艺术形式。作为高唐麦秸画非遗传承人的李志海吸收先辈的创作精髓,对麦秸画工艺进行创新完善,形成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高唐麦秸画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令“老铁们”赞叹不已,踊跃下单。
“县长直播带货”不仅带火了麦秸画,还将孙庄村带成了文艺“网红”村。“随着孙庄村和麦秸画知名度的扩大,许多客户慕名订购,我们制作的麦秸画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格外畅销。直播以来,仅麦秸画一项的销售额已有10余万元。”李志海乐呵呵地说。
60多岁的李志海本是三十里铺车庄村的普通农民,种田之余,在家进行麦秸画创作,靠祖传的精湛技艺,走上致富路,并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文化名人,多次参加省市艺术博览会。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因而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青睐。
李志海本是车庄人,却在孙庄将麦秸画产业越做越大,还使麦秸面成了“县长直播带货”的一大主角产品。“这要感谢县镇村给俺搭建的好平台!”李志海感激地说。
原来,2018年,高唐县文联下乡调查时,发现了麦秸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当年的全县书画艺术系列活动中,他们依托麦秸画,办起了民间工艺品展。高唐县委宣传部还将麦秸画推荐到山东省文博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过去都是自己加工,这下我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了。”李志海说。高唐县文联和三十里铺镇政府为李志海谋划路子,为其在正实施“文化兴村”战略的孙庄村安排了两间工作室。
“一个好汉三个帮。”面对日益增加的订单,李志海忙不过来,在镇、村帮助下,他开始带徒弟。李志海把麦秸画的制作过程分解成12道工序,每道工序就是一个岗位,就近安排一名农民来工作。学徒不仅不用缴纳学费,还按小时记工,待作品变现后领取报酬。李志海通过传帮带,目前,已带起一支20余人的麦秸画专业创作团队,还吸引了不少外地学员慕名前来学习。
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了好平台、好帮手,李志海的麦秸画越卖越火。“经过线上直播带货,现在麦秸画格外畅销。价格最便宜的百余元,最贵的6000元。”李志海激动地说。
李志海和他的麦秸画工作室,只是孙庄村众多文艺达人及工作室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在孙庄村,不仅有麦秸画达人李志海,还有根雕达人囤景义,剪纸达人陈忠芬,版画达人刘青田,剪影、布艺达人张桂英,葫芦达人李勇,指画达人刘臣,木板烙画达人王玉水……众多民间文艺达人齐聚一堂。与此同时,孙庄村还吸引了山东城言城语营销管理有限公司、聊城市青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加盟。
孙庄,一个鲁西小村,有何魅力能吸引来这么多“民俗大咖”和专业文化公司前来助力,并建起各类民俗创作工作室,将民俗产业搞得如此红火?
寻根溯源,孙庄兴盛的文脉是其坚固的基石。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