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族都处在其特定的文化生境中,原则上按一般进化规律和文化个性选择发展其独特的生计模式。生计模式是一个民族改造不同环境,加工不同资源,信仰不同神灵,进行不同行为,在生产对象、加工方法和组织生产等方面做出符合自身习惯的选择。它是由文化内因系统和外因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总体上应该要遵循一个选择加工的过程,即汰选与调适。旅游以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融入乡村,不仅持续地改造乡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建造新的文化生境。
一、传统农耕生计
武陵山区乡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这决定了广大乡村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林地、水源以及野生生物成为这种生计最为重要的资本。历史上陆续出现过滨水渔猎、低山丛林狩猎采集、湿地游耕、山地林粮兼营等生计形态。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农耕生活方式比较突出的特征,即以简单的人力活动从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衣物、建筑材料、交通工具等。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乡村持续现代化,农耕技术、小农商业得以发展,在旅游尚未到来之前,乡村农耕生计主要有农林牧业生产和外出打工两种形式。
(一)农林牧业
武陵山区有乡村人口2792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旅游经济未对乡村形成冲击之前,乡村劳动生活以家庭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承包责任制方式承包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经营林地种植果树,零星分散地养殖猪、牛、羊,偶尔从野外收集野生山珍和中药材、打猎野生动物。
湖北省来凤县舍米湖村传统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经济林业和家庭副业为辅,历史上不曾有大规模地外出经商或务工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舍米湖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迁,农业中科技含量升高,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当地劳动生活方式以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为主;新的家庭副业开始出现,不过仍处于辅助性地位,尚未从农业中独立出来。舍米湖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与部分平原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在当地已经明显超过周围的其他村落。为了获得更好的农业收益,地方政府大力帮扶这个具有独特民族人文历史的村寨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以来,舍米湖村连续启动了低丘岗改造、“五改三建”项目,对道路、田地、水源、居住条件进行现代化改造,修建田间沟渠20千米、田间道路10千米、生产路10.3千米、蓄水池12座,平整田地59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机械能够进入田间地头,微耕机、起垄器、拖拉机、三轮车、打孔器等机械派上用场,村里大学生彭兵率先把微耕机开进抛荒地,开荒种植烤烟30亩。农业技术员推广烤烟“井窖式”移栽、生态烟叶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苗期增温补光等标准化技术,重施牛粪、鸡粪、沼液等有机肥,提高了烤烟质量和产量。不仅烤烟产业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益,也解决了包括西瓜种植在内的经济作物的水源、技术、肥料、运输等难题,结束了农业“望天收”、无保障的困境。
素有“贡米之乡”美誉的舍米湖,与武陵山区其他村落一样以稻谷、苞谷和红薯为主要粮食。总量较少的田地可由村民每户分耕7~8亩,每户每年可收获3000~3500千克粮食。稻谷、苞谷和红薯均为一年一熟,单种一季。稻谷亩产400~500千克,是每个家庭的主要粮食,只有少量去集市零星贩卖。苞谷亩产约600千克,是村落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也是较早前上缴农业税的主要实物物资,农业税取消后种植量有所减少,用来制作咸菜或牲禽饲料。红薯亩产约3000千克,每户种植量约5亩,大部分产出用来喂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