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习俗与市场:旅游语境中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乡村习俗重构研究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5167029
  • 作      者:
    刘安全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精彩书摘
  每一个民族都处在其特定的文化生境中,原则上按一般进化规律和文化个性选择发展其独特的生计模式。生计模式是一个民族改造不同环境,加工不同资源,信仰不同神灵,进行不同行为,在生产对象、加工方法和组织生产等方面做出符合自身习惯的选择。它是由文化内因系统和外因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总体上应该要遵循一个选择加工的过程,即汰选与调适。旅游以一种新的产业模式融入乡村,不仅持续地改造乡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建造新的文化生境。
  一、传统农耕生计
  武陵山区乡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这决定了广大乡村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林地、水源以及野生生物成为这种生计最为重要的资本。历史上陆续出现过滨水渔猎、低山丛林狩猎采集、湿地游耕、山地林粮兼营等生计形态。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农耕生活方式比较突出的特征,即以简单的人力活动从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衣物、建筑材料、交通工具等。随着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乡村持续现代化,农耕技术、小农商业得以发展,在旅游尚未到来之前,乡村农耕生计主要有农林牧业生产和外出打工两种形式。
  (一)农林牧业
  武陵山区有乡村人口2792万人,以农业人口为主。旅游经济未对乡村形成冲击之前,乡村劳动生活以家庭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承包责任制方式承包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经营林地种植果树,零星分散地养殖猪、牛、羊,偶尔从野外收集野生山珍和中药材、打猎野生动物。
  湖北省来凤县舍米湖村传统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经济林业和家庭副业为辅,历史上不曾有大规模地外出经商或务工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舍米湖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迁,农业中科技含量升高,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当地劳动生活方式以外出务工与农业生产为主;新的家庭副业开始出现,不过仍处于辅助性地位,尚未从农业中独立出来。舍米湖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与部分平原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在当地已经明显超过周围的其他村落。为了获得更好的农业收益,地方政府大力帮扶这个具有独特民族人文历史的村寨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以来,舍米湖村连续启动了低丘岗改造、“五改三建”项目,对道路、田地、水源、居住条件进行现代化改造,修建田间沟渠20千米、田间道路10千米、生产路10.3千米、蓄水池12座,平整田地59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机械能够进入田间地头,微耕机、起垄器、拖拉机、三轮车、打孔器等机械派上用场,村里大学生彭兵率先把微耕机开进抛荒地,开荒种植烤烟30亩。农业技术员推广烤烟“井窖式”移栽、生态烟叶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苗期增温补光等标准化技术,重施牛粪、鸡粪、沼液等有机肥,提高了烤烟质量和产量。不仅烤烟产业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益,也解决了包括西瓜种植在内的经济作物的水源、技术、肥料、运输等难题,结束了农业“望天收”、无保障的困境。
  素有“贡米之乡”美誉的舍米湖,与武陵山区其他村落一样以稻谷、苞谷和红薯为主要粮食。总量较少的田地可由村民每户分耕7~8亩,每户每年可收获3000~3500千克粮食。稻谷、苞谷和红薯均为一年一熟,单种一季。稻谷亩产400~500千克,是每个家庭的主要粮食,只有少量去集市零星贩卖。苞谷亩产约600千克,是村落种植面积最广的农作物,也是较早前上缴农业税的主要实物物资,农业税取消后种植量有所减少,用来制作咸菜或牲禽饲料。红薯亩产约3000千克,每户种植量约5亩,大部分产出用来喂猪。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观点与研究思路
一、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场景的现代性
二、少数民族习俗与旅游市场同构
第三节 关键词释义
一、民族旅游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二、习俗与市场
三、文化与少数民族习俗
四、文化真实性与舞台真实
五、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市场
六、少数民族文化商品化
七、文化变迁与中国乡村文化改造

第二章 习俗与市场研究进展
第一节 习俗与市场研究的传统与范式
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二、理性
三、实在主义
第二节 习俗与市场研究的三个话语体系
一、冲突
二、调适
三、同构
第三节 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场域中的习俗与市场研究
一、跨文化交流
二、旅游化生存
三、边缘化
小结:习俗与市场的同构性

第三章 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场域建构
第一节 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武陵山区乡村类型及其特征
二、武陵山区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
三、旅游发展进程中武陵山区乡村社会的现代转换
第二节 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场域的构成
一、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特征
二、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场域构成模式
三、乡村旅游场域特征
小结:乡村旅游场域的空间特性

第四章 少数民族习俗与旅游市场互动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政府主导、动员和组织
一、旅游发展目标的政策体现与社会导向
二、层级式旅游开发系统的建立
三、旅游要素资源的动员与分配
第二节 市场资源配置
一、少数民族习俗的资本化
二、市场竞争下的资源流动
第三节 “主-客”互动中的文化生产
……
第五章 武陵山区乡村少数民族习俗的旅游化演变
第六章 少数民族习俗与旅游市场互动的风险与隐患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