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庙到五经博士府
公元前479年,孔子殁;公元后1200年,朱子卒。孔庙和五经博士府,因他们而建。
由朱子离去上溯孔子辞世,时间为1679年,两者空间相隔又岂止万里。
可能没有一处像建瓯这样。从孔子到朱子,从孔庙到五经博士府,直线距离仅仅300米。古时建州,两处动静可闻,相视能见。
古建州首先是个城的概念。闽北文化人吴传剑、吴章中著的《大象建州》《建安纪事》对建州城的创建、嬗变做了全景式淋漓尽致的描述。这一方水土拥有1800多年置县历史。它做过县、市、郡、府、道、路,甚至国都,虽然那是历史的笑话——下辖五县,历时不过三年。但是人们更钟情于唐代所称的“建州”,曾多次听到建瓯文人窃窃私语:“我本建州。”
建州城别号为“芝”。有人说,是建州名士谢宫锦因一株灵芝作《瑞芝赋》而名;有人言,是儒释道皆喜灵芝所况;还有人道,全是这座城像“芝”字而称。“+”寓意草木萌发,如城边四绕的青山;“之”象形双溪与城的造型。我们倾向因为城中有山名芝所致。古人有云:“芝山秀丽,为一郡之最。”
此刻我们人在芝山仓长路163号,旧称“学府后”,现在的建瓯孔庙。“斯文在兹”,芝色弥漫,“香气芬烈”,好一个“芝兰之室”。天下孔庙规制大体一致:棂星门、泮池、朝门、大成殿、明伦堂、东西两庑,等等。但建瓯孔庙略有不同,庙内柱子皆是粗大的楠木,却歪斜有致,不知是否应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说。
孔府以山东曲阜为本庙。它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所立。公元前195年,刘邦经此亲自祭祀,开创了皇帝祭孔之先河。唐玄宗赐孔庙为“文宣王庙”,因此天下孔庙又称“文庙”。自唐以后,文庙与学宫合二而一。建州亦是如此,1038年立学,后来宫庙一处。值得一书的是一城有三处庙学,即建宁府文庙、建安县文庙和瓯宁县文庙。
我们很在意学宫的情况,一直打听府学所在。为我们引导的传剑先生告知,一墙之外便是,遗憾的是20世纪50年代悉数被拆、被占,大家只能望墙兴叹。我耳旁仍旧听到建州学子们的琅琅书声,看到青年才俊步出文庙,走上庙旁的青云路。两宋之时,建安与瓯宁出了进士1067人,约占全国的2.5%,占福建省的15%。换言之,宋代中国每百名进士里有2.5个建人,福建每百名进士中就有15个建人。建州是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
文庙既是为了纪念孔子,也是为了传承儒家道统。庙内不仅有“万世师表”的孔子画像,还有圣、哲、贤、儒众多牌位。建州大成殿陪伴孔子有“四配”“十二哲”,东西两庑有156位贤儒。我们在“十二哲”中看见了朱子。圣贤诸儒中,只有朱子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最大。朱子从祀孔子是他去世后41年,即1241年。初始列在东庑,后来逐次提升,到了康熙帝时,将其上升到大成殿配享。所有圣哲中几乎都是孔子的门生或他孙子的学生,只有朱子是文庙设立以来,在汉代以后唯一进入孔庙十哲行列的大儒。建瓯大成殿内有两座朱子碑,其中一座是朱子十六世孙择墨页岩石刻的朱子自画像,另一碑座有文字说明,但字里行间全无朱子在建州的描述。
要了解朱子与建州的渊源还必须从北宋谈起。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