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演绎》:
这是我在小学上过的一篇课文,也是我印象最深的课文之一。这故事老师并未过多讲解,只给我们念了一遍,我们就大体知道其意思了。以前我们那边很少有乌鸦,我很久以后到了北方才见到了很多乌鸦。然而,处在我们这样一个汉语文化圈中,乌鸦即便未曾见过也曾听过,对它也是十分熟稔的,知道乌鸦长着一身黑色的羽毛,天下乌鸦一般黑,知道乌鸦“哇哇”的叫声很是难听,是不吉利的象征。而“乌鸦喝水”却是少有的讲乌鸦好话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看到地上有一瓶水,想喝嘴却够不着,于是就去衔来一枚石子丢进瓶里,一枚不够就再来一枚……这样水就慢慢满上来了,它顺利地喝到了水。这是一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即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时都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寻找到一个对策,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人类之所以高于一般的动物,就在于我们大脑的容量大、智商高,懂得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对大自然进行改造,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人类聪明还表现在遇到各种困难时能想出各种办法予以克服,而不是束手无策,也不是仅仅产生一种本能的反应。在困难面前越能拿出主意的人,就越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人们都喜欢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的人,而不是笨手笨脚、头脑简单的人。同时,一个人在困难面前越能想出主意。越能破解各种难题,就越有成就感和价值感。一个很聪明、很有主意的人就是所谓的“智多星”,诸葛亮就是典型的一位,他料事如神、足智多谋,无论多大的困难都难不倒他,他可以“草船借箭”,可以唱“空城计”,简直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我们也不必纠缠这类事迹的真假与否,只要知道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多向他们学习就对了。
我们只要有一个正常的智商,遇到困难总会想出办法的,只是有的人想得快些,有的人想得慢些,有的人想得好些,有的人想得差些。谁都不必过于自卑。据科学家的研究,人大脑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常人其实都只开发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想见,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许多困难都是不在话下的,没有过不去的坎还真不是一句戏言。但这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即我们必须勤于动脑、善于动脑。讲到勤快时,人们通常只从手脚勤快的角度去理解,即把它单纯理解为体力劳动,而忽略了还有一个头脑是否勤快的问题,脑力劳动也是需要讲究勤快二字的。做什么事情时间久了就会熟能生巧,变得越做越会做,所以用人单位招聘时通常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同样的道理,头脑也是越使越好使,勤于动脑的结果不是脑细胞又死了多少,而是大脑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人变得更具有聪明才智了。但用脑也往往是十分费力劳神的,人们常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等来形容用脑的辛苦程度,人们想问题时通常会紧皱着眉头,因而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懒得去想。要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也并无捷径可走。首先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惰性。
我这人向来比别人笨了一些,遇到事情反应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别人已经恍然大悟了,自己还不明就里地愣在那里。高中时,有一次就要到元旦了,数学老师下课时说今年就讲到这里,剩下的明年再讲。我和同桌听了好生纳闷,怎么今年讲不完还要等到明年再讲?过了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原来明天就是明年了。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时,我也常常束手无策,而别人很快就能拿出主意了,我就很佩服他们,同时又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我也很想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也变得聪明起来,但又苦于没有大的长进。我曾经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这么笨了,因而变得有些自卑起来。但后来我又慢慢发现,有些时候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办法的。并且还能想在别人的前面,这证明自己也并不比别人笨多少。有一次我跟一个工友拆除一个废旧的暖气炉。临到最后。我往上一撬,炉子拼着的铁块倾倒了下来,往旁边的煤气管挤压过去。工友赶忙用脚挡在了那里,生怕碰坏了煤气管。正当他站在那里投鼠忌器,想拆炉子又怕碰坏管道之际,我急中生智起来,从这堆铁块的中间往上撬,从而既减轻了两头的压力,又使铁块变得松散起来,得以一块块地搬开。我们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并顺利地排除了一处险情。只要做一个有心人,遇到困难时冷静下来多想一想,很多时候都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