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东南亚华文文化散文精选》:
骆明,1935年生,新加坡人,祖籍中国福建厦门,退休前为新加坡著名公教中学校长。他在新加坡文艺协会担任了30余年的会长,2012年创立了新华文学馆,它是华文文学重要的资料库。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与联络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的团体、作家,他发起组成亚细安华文文艺营;为了推动区域与海外华文文学的联系,他与中国加深互访与交流,并经常出席国际华文文学研讨会。他以写作为终生的事业,从中学时代即开始写作,到今天还在文坛驰骋不息,至今出版的著作达29部。曾荣获新加坡政府颁发的“公共服务星章”(BBM,2014)、第十四届亚细安文艺营颁发的“亚细安华文文学奖”(2014)、新加坡南洋大学颁发给校友的最高荣誉“最佳卓越校友奖”(2012)、新加坡孔子学院颁发的“南洋华文文学奖”(2011)。
因为有西湖
也许是因为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到西湖,说到西湖就在杭州,也许是因为在读作品的时候,作者们也大都给杭州西湖很大、很好、很美的赞誉。因此我就一直记得杭州,记得杭州,脑海中也就不期然地会浮现出西湖。
西湖太美了,西湖太有名了。西湖的山山水水,西湖的人物历史,西湖的自然景物,西湖影响下的人文景观、人文素质,使它在不知不觉中,在长久的山川灵秀、风景文物的熏陶中,形成了特有的气氛、特有的气质。
古人之所以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那是因为杭州有西湖。西湖是怎样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是西湖的特性,特殊的灵气。
有人这么说,许多到中国旅游的人如果要选择一处有好山好水、有特殊景观的地点,大概总不外会想到“桂林”,想到“杭州”,而且许多人只知道桂林、杭州,却不知道也没有特别想知道桂林在广西、杭州在浙江。也许应该说这两个地方名气太大了,掩盖了它们上头的那个省份。
那就是说,人们懂得桂林、杭州,对于广西、浙汀却不大注意。
说起桂林,桂林确实有山川之胜,钟灵毓秀,有奇山秀水,有那结构奇特的岩洞,有那种清澈宁静的江水,有两岸的奇山异峰。人在其中,就仿佛进入了灵山,进入了一个宁静的境界。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接近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特有的灵气。
杭州是历史名城,受人们青睐、宠爱,受人们关切爱护,因它独有的因素条件。
南宋偏安,就在杭州成立了政权,皇帝在这儿居住了下来,看上了这儿,也留恋这儿,可谓“此间乐,不思蜀”。“此间乐”,“乐”在哪里?乐在这儿的环境,乐在这儿的山山水水,乐在这儿的生活条件。“不思蜀”,于是就不再有什么斗志,什么收复河山的心思了。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许多人具有同样的观点:杭州是灵性的城市,是有灵气的城市,它闲散、淡泊、逸静、清纯、秀美、没有太多的烟火气,因此没有硝烟,没有战斗,难有愤慨,没有一股杂乱的习气。
这是环境所赋予,是社会条件所致,因此而形成杭州特有的气质,特有的习气。
说到杭州,不能不特别提到西湖。
杭州如果没有西湖,就像一个人只有一具躯壳,而缺少一颗灵秀的心、秀美的心;就像一个美人没有清纯、明亮照人的面孔。
一想到杭州,第一个浮现在脑海的,一定是西湖,因为西湖是杭州的灵魂,是杭州美的展现,是杭州之所以成为杭州的一切代表。
西湖有十景。什么雷峰夕照、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断桥残雪……西湖也有更具历史文化的景观,有西泠印社、西湖画苑,有岳飞坟墓,也有秋瑾的塑像,还有白居易、苏东坡的白堤、苏堤。湖的那边还有黄宾虹、吴昌硕等人的事迹,水中的浪里白条、三潭印月、小瀛洲等都具有历史性,有很深厚的文学艺术的底蕴。
那山峦重叠中的塔,更在静谧厚重的山峦中突出了,引人关注,使人不得不向往。
塔在一切静止中显得突出,使人不得不抬头瞧。
从过去到现在,凡是到过杭州,看了西湖,游了西湖的人,没有不被西湖吸引住、不为西湖发出感叹的。因此,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也有许多的普通人,为西湖撰写了许多赞语,写下了感叹,写下了他们心中的想法、感受。西湖受到的赞语太多太多了,有人说“江山还要有人捧”,西湖是有太多人去捧了。但是其实,西湖是不用人们刻意去赞去捧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美。
记得30多年前中国一开放,我们的团体就被邀请到中国旅游、参观访问,当时中旅社给我们推荐的大多是沿海城市,我记得我们特别要求要去杭州与桂林。
记得在杭州的那几天,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寻找我们过去在书本中见过的痕迹,我们刻意穿梭在他们的市集中去体会、去感受,我们随心所欲地漫步在湖畔,我们观看了街景也观看了来往行人的形态,我们也看了好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人、物。
我们的感觉是杭州人是从容不迫的,是悠闲的,是宁静的,是有文化素养的。
为了深入地了解杭州,我们有意坐公交车,从这一头到那一头,再匆匆从那一头坐回来。
就是在那个年代,乘车的人也极有礼貌,极有教养,因此,也没有那种推挤的现象。
有人说,杭州人就是吵架也是极文雅的,即便是吵架也不是那种泼妇吵街的泼辣相,他们吵架的那种声音也是极为优雅,极为好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