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我行
0.00     定价 ¥ 60.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5156010
  • 作      者:
    杜建文
  • 出 版 社 :
    辽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杜建文,1954年出生,原山西省太原电力专科学校(现并入山西大学)学生。毕业留校后,先在学校马列教研室担任哲学教师,后调任学校党部长,兼校报主编。由于工作需要,在此期间,开始了摄影与写作的创作活动。1997年成为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摄影报,山西日报,山西文学月刊发表过几十篇散文和摄影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感于山西乡村的变迁,开始系统的乡村题材摄影,并由九州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摄影集《远去的乡村》。作者在摄影与写作之余,经常独自背着行囊出游,游走中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思。
展开
精彩书摘
  《我行》:
  出逃——我的第一次旅游
  三岁时,随父母到四川大巴山区的巴中市住过一段日子。巴中,是《三国演义》中张飞战严颜的故事发生地,城里留有一座严颜庙即是这“演义”的证据。幼小的我当然不知晓也不关心这方面情节。听母亲讲述,我那时贪玩至上,虽有几分乖巧可爱,但不时就能玩出点劣行。确凿的事例是我曾在巴中制造过很悬念的“出走”事件。
  过程虽然属于我,但要恢复一个三岁孩童所作所为的准确经历,已经不大可能。别人说不清,我更稀里糊涂。半个世纪之后的自述,也只能推理加揣测了。
  起因是不是被幼儿园新结识的小伙伴煽动?说城外不远有一可玩之处。初来陌生地,语言还都结结巴巴,没人给我讲,怎么会知晓城南山上,有个叫“难看坡”的地方?名日“难看”,好像还似乎很好玩,如果不好玩,我应该不会下决心费气力独自去探寻。说不清了,一笔永远的糊涂账。总之是在某天午休时分,我偷偷溜出幼儿园(当时的部队幼儿园实行全托),开始了个人历史上第一次目标比较明确的“旅游”。
  我的成功出逃,第一说明那所幼儿园的阿姨太缺乏“严防死守”观念,第二也看出我是何等的不“遵纪守法”,第三是让我事后回想,古人所谓“三岁看大”的说法或许有几分道理?几十年后,老母亲或其他亲人对我外出非议时,我总会以此事为证,说明自己的不可救药。
  关于这次旅途的细节,我曾几次询问母亲。老人家的回答是:你自己走,没人陪送,谁晓得?想想也是,毕竟是我独自出游,没有录像,没有导游。谁会想象出一个三岁小儿在路途中可能发生怎样的故事。
  现代科学证明,母体中的胎儿就有记忆,但我觉得那肯定是有点仙气的胎儿。起码我自己回想,三岁的脑海中,这次旅游的过程基本没有太多印象。但也不是彻彻底底没有,仿佛一张严重曝光不足的胶片,在似乎什么也看不出的空白中,还隐约可见几处星星点点的印痕。
  比如,我依稀能回想起,出县城向南,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后来父母帮我回忆,说那条大河没有桥,只有一叶任过往行人自己摆渡的小舟,这面的人划过对岸,那面的人再划回来。如此情景我后来在江南水乡许多地方见过,复制过来就行。当然我肯定无力胜任荡舟工作,那么,我是怎样混上小船,又是哪位好心或并不怎么好心的先生女士把我携带过河的呢?对我来讲,又是一个不解之谜。庆幸的是,那年月,小孩似乎不怎么值钱,一个三岁顽童独自郊外漫游,竟然没遭掳掠,没被拐走。
  总之是我毕竟过了河,而且还不知退缩,兴高采烈地走去,走过稻田,走上山路,喘吁吁攀过直上云天的石台阶,果然出现了“难看”。这场景,不完全是我现在的推测想象。成年之后,我有过几次很清晰的梦游“难看”的经历。梦中,我沿绿树掩映的小路上行,然后,见到了石阶,走上去,就看到崖壁洞窟中的造像。若干年后,我旧地重游,几分惊诧地发现,小路、石阶、佛像……几乎与梦境一模一样。那次游览,还是在我记忆深处留下些许数据。
  那个三岁小男孩居然顺利到达目的地,但他肯定大失所望。有什么好玩?不过是崖壁上许多大大小小的石洞,洞里是龇牙咧嘴确实“难看”的石像。对一个孩童来讲,观赏摩崖造像艺术,理解其宗教或历史的内涵还有点为时太早。
  后来我查资料,所谓“难看坡”,确是大巴山中一处有名的游览胜地。资料说巴中市南一公里,有化成山,山岩险峻,风光秀丽。岩石上刻有密如蜂房的佛龛,多系唐代刻造。佛像最多处为佛爷湾,又称“神仙坡”。因其在城南山上,故又俗称“南龛坡”。我这才清楚,“难看”者“南龛”也。
  “南龛坡”自古即是骚人墨客的游宴场所。与我同姓的唐代杜甫老头,就曾来此地“难看”过一把,还在岩壁上凿刻下他的游南山诗。此外还有岳飞、郑板桥、祝枝山等许多名人雅士的题词刻字。看了资料,我才后悔,怎么自己当时竟没把石洞里的“难看”放在眼里?朦朦胧胧能记起的,是敬香叩拜的人群和许多卖小吃的地摊。肯定是我在长途跋涉后觉出了饥饿,下意识地从礼拜如仪的人堆穿过,一双色眼直勾勾盯着小吃摊就蹭了过去。
  母亲后来说,我的失踪在军营大院引起一场小轰动。尽管那时已解放多年,但川蜀一带大巴山腹地,仍不太平,时有零星土匪作乱。父亲当时是驻扎巴中市的剿匪部队的最高长官,军营里甚至有人猜测,我会不会成了土匪与剿匪部队摊牌的“肉票”?
  好在这种推论没成事实,也就一天之后,父母对我的生还已经有点不太抱有希望的时候,我却若无其事地跟着一位卖糯米粥的大婶走进了军营大门。
  倒叙回去的情节是,前一天下午,我蹲在“难看坡”上这个甜粥小摊前,目不转睛盯着人们喝粥,卖粥大婶被我固执的观摩所感动,只好给我盛了一碗品尝。到天晚收摊时,大婶才发现,喝饱了粥的我已在她身后酣然熟睡。据说我是被大婶抱回她家的,据说我在大婶家很悠然自得地大睡了一晚,据说我被大婶送回军营时还十分不乐意。这些小片段,我是完全没有印象了。
  数十年后,我生病住院。闲极无聊,躺在病床上,难免回忆往事。我想到了儿时,想起那个“难看坡”的故事,突然就非常非常想去巴中看看。于是故伎重演,像当初逃出幼儿园一样,悄悄离开医院,登上开往成都的火车。
  是暮春时分,潇潇雨丝中,我来到大山中这个已经开发得很有规模的县城。大革命时期,巴中市曾是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色力量割据一方,山里称王,在旧城区留下许多红军政权的遗迹。我没费气力就找到了当年出逃时的幼儿园,它居然也是一处革命历史纪念地,门前的石碑上刻着几行字:川陕省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
  不远处即是昔日的军营,现在已成了县武装部办公大楼。楼前的文星街依然是父母给我描述过的旧样:窄窄的巷子,破旧的木板门面房。那些在门前佝偻着腰身坐在竹椅上抽烟喝茶的老人,没准有我许多儿时的旧相识?我忽然怀念起那位给我粥喝抱我回家的大婶,她老人家是否还健在?
  从幼儿园门口,我沿着自己第一次出游的路线,穿过小街,走出南门。可惜的是,这里已没有当初河流稻田的野趣,那条曾经水声喧哗需要小舟摆渡的大河已经干涸,只留下一座破烂的石桥还依稀向我证实着当年这里确曾有过河流。过石桥再向前,就是绿树掩隐的南山了。我缓缓走过去,走进葱茏,走上石阶,走向梦中数次出现过的“难看”。我在想,从那以后,我又有了多少次冒险之旅?今后呢,我还会有多少机会出逃?
  ……
展开
目录
出逃——我的次旅游
出行
逼上“梁山”——山东行之一
自在成山头——山东行之二
另一个青岛——山东行之三
“长安”古意
商与阏
游走于京城街头
开封——历史原本也可以这样轻松快乐地演义
山不在冠而在野
次领略南海岸的波涛
去“西天”
策划失败——集宁至让湖
自然之绵山不复存矣
晋西北之行——从庞泉沟到汾河源
下河东
漂泊流浪于炎热的南国
“非典”之际游蓉城
旅程或许可以算作一种修炼
“半导”之旅
教授,吉林,还有雪
在河之洲
蜀道行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河东旧事
武昌城内独徘徊
寻找秋叶
“云上”那诺
张壁的秘密
源神庙的神灵
平遥印象
辉腾锡勒之行
初探北岳
去五台山琐记
京城逛胡同
漫步天台山
晚点与拍摄
丢失的旅途
我还会有多少机会出逃
山野
遭遇
风景
山路行
我的行走
附:行吟录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