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不能忘初心
周日,闲暇无事,在家看了一篇同行的文章,有位小患者为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从圣洁飞来
彩霞,从阳光来
百乌,从绿林来
甘泉,从青山来
您呵,敬爱的人
从何而来?
披着彩霞的霓裳
佩着百鸟的斑斓
捧着甘泉的清澈
来了,
只轻轻地,轻轻地
弹指一瞬
那神异的灵光啊
透进了我的心里
他的心里
汩汩地
涌进了我们的眼里
我们,看见了
看见了——
您和乌云对弈
您和黑夜亮剑
您和浊秽交锋
您呵,赤诚的人
从圣洁飞来
向浩远飞去
简短赤诚的一首小诗,让我感动之余,更加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荣耀。
明代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医者佛心。医生是一种光明神圣的事业。医生的责任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医生的担当承载着患者的托付和信任。
前段时间,青岛同德眼科医院接诊了一位88岁高龄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患有恶性青光眼病,疼痛难忍。
因为病情复杂,接诊的宋主任找我说明情况后,我详细查看了老人病情,认为应该立即手术,随后召集相关大夫做术前评估,制定手术方案,让老人住院观察两天后,给老人实施了前部玻璃体切割和白内障摘除术。
手术很成功。术后,老人疼痛感明显消失,也爱说爱笑了。
此时,老人的儿女才告诉我,他们为了给母亲治病,隐瞒了之前去过别的医院的事实。
他们说,为了给母亲减轻痛苦,辗转去了好几家医院。冈为风险太大,人家都不同意给老人手术。后来听别人介绍来同德后,也怕医院不敢给动手术,就隐瞒了之前就医的真相。
听完他们的话,我心生理解,理解他们作为儿女的一片孝心,理解他们作为患者家属的满腹担忧。
除此,我也心生忧虑。救死扶伤本是医院、医生的天职,为何当今社会屡屡出现“不敢收”或者“拒收”患者的医院和医生?
害怕患者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医疗费?因为医院没有先进的治疗水平?害怕当前医患环境招来棘手的医患矛盾?因为医生没有高超的治疗技术?
这些是根本原因吗?我想不足以成根本。
医乃仁术。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要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患者把身体交给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理应敬畏和尊重。
作为一名医生,能得到患者的信赖和认可,是最快乐和自豪的事情,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小时候,受母亲影响,我最初的理想是做一名工程师。后来,阴差阳错,中学毕业后,回村当了乡村医生,从此就和医学打起交道。
当时农村条件差,提倡“一根银针,一把草药”,医生去乡镇医院培训,会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扎针。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医学的神奇和医患间的真情,奠定了我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同。
在一定意义上,医生就是人体健康的工程师。
从医30多年,我粗略估算了一下,我一年要做1000多台手术,每台手术、每个病例都有一个故事。
做医生,尤其是做眼科医生,在那么小的“心灵之窗”上,要做到手到病除,就要求精细、准确、干净,不能拖泥带水。
就像小朋友诗里所写的,“和乌云对弈”“和黑夜亮剑”“和浊秽交锋”。
一台手术少则几分钟,多则需要用上几小时。
方寸之地,却是光明之源。
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序》中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医生的天职,是帮助延续人们的生命健康。这种道所体现出来的德和天地长养万物的大公无私之德相一致。
学医就是一种修道,要救他人的命,修自己的德。
作为医生,一刻也不应缺少这种德。
(写于2018年12月2日)
P2-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