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古城之子
宁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镇,原名“宁古塔”(满语),原隶属于吉林省,1954年改由黑龙江省直辖。据新编《宁安县志》称,“宁古”为满语,汉译为“六”或“六个”,“塔”是满语“特”的谐音,汉译为“居址”,合译“六居址”,是指当时宁古塔地面上的六个大部落而言。宁安地处绥芬河、珲春两个国家级开放口岸中心地带,因邻近绥芬河,它成为沙俄入侵东北的要冲,在历史上屡屡遭受俄国人的侵略。为防俄患,有别于关内的行省制,清政府对东北地区采取“军府制”,在重镇要冲设宁古塔昴邦章京,派八旗驻防。昴邦章京为满语,汉语称之为总管,因此有“镇守宁古塔总管”之称。宁古塔昴邦章京的设置,将东北划分为盛京、宁古塔两大军事驻防区,从此宁古塔边区成为一个独立的军事成守区和行政区,成为同盛京(今沈阳)相平行的一个行政区划,共同辖制东北全境。宁古塔昴邦章京的设置,被视为吉林建置之始。清王朝还将一些在文字狱中受害的“犯人”流放于此,如我们熟知的吴兆骞等,他们被称为“流人”。“流人”办学堂、教书、著说,给当地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宁安的回族大多数集居城镇,以经商为主,经营牛羊肉、粮食、糕点、皮革、饭馆等,大多是小商小贩,仅有几家像样的工商企业,都是开设于光绪和民国年间,如曾兴福火磨、元兴盛烧锅、马家馆子、福记磨坊等。
当时还有20多户散居于农村,分散在城郊。由于他们生活困苦,没有生产资料和土地,只得向地主租地耕种。各地的地租形式名称虽不一样,但对农民的榨取实质上是同样苛刻的。此外,各种苛捐杂税也多如牛毛,如田赋费、保甲费、出荷粮、勤劳奉仕费、慰劳费等。繁重的捐税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使当地民不聊生,许多农民都赤贫化了。
1895年10月19日,宁古塔相对富裕的回族商人马喜贵家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当时的马家或许没人料到,这个孩子的命运将会和国家的命运融会交织在一起,并且他最终为祖国富强流尽最后一滴血。
当时的马家是宁古塔一带的大户,马骏有个幸福的大家庭。父亲马喜贵知书达理、和善亲民,是个极有办事能力的实业家。母亲马韩氏,是一位勤劳、朴实,善于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是丈夫的得力助手。马喜贵在家乡很有影响力,兴办了元和盛火磨,成立了“增兴福”面粉有限公司,并从俄罗斯引入火力发电设备,加工粮食,另有烧锅(酒厂)和酱菜厂。解放后,马喜贵的产业由国家接管,当地的面粉加工公司至今保留下了马家产业的办公区。“清代元和盛火磨遗址”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马骏上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在马骏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马喜贵又续弦马蒋氏,生下一个女孩、两个男孩。当年的马家可谓朱门绣户、人丁兴旺。马骏的弟弟马骅,后来在北京上大学,受马骏的影响,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马喜贵的弟弟马喜财,一直与他一起经营家族产业。因其无儿女,马喜贵将最小的儿子马骠过继给马喜财当儿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