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美林”
徜徉于绿色的林海之中,那绿的风,绿的波浪,绿的馨香,纯洁着人的灵魂,释放着心中的舒畅,使人好像又回到了神话中的“伊甸园”。
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对坝上林海有那么深深的牵挂?为什么一到林区就像回到了家?原来,只有当我走进这一尘不染的林海时,才似回到自己可以信赖和依存的港湾;才可以远离疲惫和浮躁,让心灵得以宁静。
沉思中,忽然一个绿浪打来,顿觉眼前一亮,呀,一片错落有致的尖塔,渐渐地浮出水面。远远望去,似一艘造型别致的游船在游荡。这就是进入塞罕坝林海后,所见到的第一个“人间仙境”——美林山庄。负责陪同的人说,我们晚上就宿在这里。
这是多么美轮美奂的组合,又是多么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杰作。于葱绿欲滴的丛林之中,昂扬着一座座俄式的小木屋。为了不影响花草的蓬勃,为了不拥挤绿树的生长,他们见缝插针,在一片清凌凌的湖水和各种野花竞放的水草之上,打下一根根木桩,把一座座有着尖尖的红顶和原木砌成的小木屋,支起在空中,任草儿、花儿、树枝儿,任性地生长,甚至可以从木制的墙缝中,洞开的窗口处,让花草的枝叶伸进来,与人握手交谈。
木楼与木楼之间,有木制的栈道相连,曲径通幽,妙不可言。门前有一座长长的月牙湖,像是一面硕大的屏幕,倒映着白云、绿树、蓝天。每天清晨,最先跳进月牙湖的是那轮淋着满身露珠的旭日,接着便是岸边不时都在开放着的各种野花和嫩草,使月牙湖顿时变成一座花团锦簇的水上大花坛。在碧绿的湖面上还有几只灰色的小野鸭,也跑来凑热闹,无忧无虑地在水中玩耍,即使见到游人,也不害怕,仍大摇大摆地游来游去。它们似乎知道,在这里,人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谁也不会干扰和伤害谁。
若再约上几个亲朋好友,乘上小舟,或在湖中对弈,或在湖中唱歌,或在湖中起舞,或在湖中谛听鱼儿跃水的噗噗响声,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和惬意的事啊……
傍晚,森林静极了,就连喧闹的松涛,也开始入睡。只有身下的绿草丛中和清澈的湖水里,还不时地传出几声蛙鸣。小木屋总是香喷喷的,像有人洒了很多香水。仔细寻觅,原来是木屋周围的金莲花、走马芹、野百合的花香,趁人们不在意时,争先恐后地从窗口处、门缝间挤了进来,像淡淡的花雾一样把小屋喷洒成一个芬芳的世界。一根根云杉的树枝,伸出毛茸茸的小手,也从刚打开的门窗处伸进来,晃来晃去,或握握你的手,或摸摸你的脸,人与自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亲近过。
月亮闲适地在林中散步,她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又在林中慢跑。她忽而露出笑脸,忽而又藏在大树的后边。只要你走过,她就跟着从一棵大树,跳到另一棵大树之间,若隐若现,活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不停地与你捉迷藏。此时,我真想一下把她从林中拉过来,一起嬉戏,一起聊天……
我望着夜色中的大森林,眼前忽然映现出场部办公大楼前三块金光闪闪的铜牌:一块是国家林业局竖立的“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一块是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竖立的“政治思想教育基地”;一块是河北省林业厅竖立的“艰苦奋斗教育基地”。它们彪炳着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殊荣。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四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茫茫的沙丘和不毛之地,经过两代塞罕坝人的艰苦努力,终于在这片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一点九摄氏度的高寒区,营造出一百多万亩的大森林,这是何等令人惊叹的绿色壮举!
我望着那一排排高大的落叶松,仿佛在我面前耸立着无数个绿化英雄!我不由得低下头,默默地向这些大树鞠躬,以表达我对塞罕坝人的崇敬。因为有了这片森林,不但有效地阻挡着风沙对北京的侵害,有效地保护着京、津人民赖以生存的水源,还使昔日荒凉的坝上,有了如诗如画的今天。
美林,美林,你美得使我心颤,你美得使我如重任在肩。我们这些“乘凉人”,为了绿色,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该有多少事需要我们去拼搏、去奋斗、去实现啊……
原载2006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