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新疆是个好地方:高原的召唤
0.00     定价 ¥ 65.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6019943
  • 作      者:
    徐常根
  • 出 版 社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徐常根,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有散文集《醉昆仑》《边关人·军旅情》,编著《新疆边疆宾馆史》一部,主编报告文学作品集《余热生辉夕阳红》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官兵上下山、休假探亲,爬大厢、搭便车,人人都饱受过颠簸的无奈之苦。通信不畅,山上没有地方线电话,家里遇有急事联系,大家发明了先接通山下军线电话,尔后将军用电话和市话的话筒捆绑在一起通话,或靠山下亲朋、战友接力电话传递。信息闭塞,唯一能了解外界信息的报纸送上山后,新闻成了旧闻,真是“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几部电影看一年”。哨卡官兵患有疑难病症,基本上靠“电话会诊”“电报会诊”。那时候,通往高海拔哨卡的路况差,冰雪、泥石流一来路就断了,加上通信条件落后,电话线路中断后,常常是通过电报机发报沟通、会诊,来救治一线伤病员,由于电报收发讯息十分有限,很多时候战士的病情就耽误了……
  高寒缺氧,致使官兵们指甲凹陷、头发脱落、嘴裂唇乌,有的不同程度患有浮肿、高血压、心律异常等高山性疾病,因严重缺氧造成的猝亡也时有发生。那其中之苦、之难,是山下常人难以想象的。
  五年的高原边防施工,当然也毫不客气地将高血压等高原疾病嵌入我的肌体,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十几年来,我每次体检,医生总是惊讶,你这个年纪,这么壮实身子的人,不应该左心室肥大得超过常人的一倍呀!当医生知晓我在昆仑山边防工作的经历后,便又轻描淡写地说:“难怪这样。”
  离开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对那片高原边防热土的依恋,那段日日携昆仑日出,日日携昆仑日落的岁月,令我不断地追想着。
  正源于此,我虽然远离了昆仑山,心却时常被它牵动着,一直有着潮水般的涌动,我格外关注昆仑。
  我一直在关注着神仙湾边防连的变迁。我曾先后两次登上神仙湾边防连。神仙湾边防连,海拔5380米,号称“高原上的高原”。当年,各级想尽办法,也攻克不了高原永冻层打井的难题。时至今日,我获知,神仙湾边防连虽然有了卫星电视系统,建成了保温蔬菜大棚,新型保温哨楼和高原富氧训练室也投入使用……但唯独在吃水的问题上,仍一直在距离神仙湾边防连7公里的冰湖上凿冰取水。
  近年来,不断有昆仑边防上的战友途经乌鲁木齐时顺便来看我,给我讲述他们身边的变化。十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喀喇昆仑边防发生的如此巨变,让我振奋、感慨不已。
  如今,高原边关用上了“氧二代”,制供氧设备实现“鸟枪换炮”。每名官兵床头都装有供氧设备,旋钮轻轻一旋,即可卧床吸氧;边防连队建起了富氧训练室,有了富氧室,官兵们可以借助较高浓度氧气空间开展散打、格斗等爆发力训练,从以前的躺着、坐着“静态式吸氧”,到现在的跑着、练着“动态式吸氧”,氧气保障能力今非昔比。
  过去,在高原边防氧气是奢侈品,极少用于训练演习。如今,高原边防部队均建成了以制供氧站为支撑、吸氧点为依托,以高原制氧车与可以蓄电的便携式制氧机为补充、定点供氧与机动供氧相结合的保障模式,用氧保障贯穿演训、巡逻全程。
  战友们的介绍,还有从他们在山上发来的微信视频中看到,如今的昆仑边防执勤、生活条件,那真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
  如今,驻西藏阿里高原边防官兵都是乘坐飞机上下山,从喀什飞行到阿里昆莎机场只需90分钟。新藏公路全部实现了柏油水泥硬化,新式“高原运兵车”让边防官兵上下喀喇昆仑山像旅游,车内全天候空调保温,全天候供氧保障,车载电视和DVD播放设备,可以全天候娱乐;高原运输车上装有小型车载制氧机可全天候制氧,每辆车上还配备了“北斗”车载定位系统,车辆抛锚指挥车可第一时间协调救援。
  新一代边防部队保温营房水、电、暖齐全,用上了长明电,执勤点上修建了保暖哨楼。边防巡逻执勤,官兵们驾驶的是新型供氧巡逻车;“实时监控”的信息化管边控边方式,可将现场实时情况同步传输到远在几百里之外的指挥控制室,甚至万里之遥的上级机关;官兵执勤、生活,穿着军需部门特意研制配发的高原防寒服和防寒鞋,既轻便美观,又防寒保暖。
  为了解决吃菜难,南疆军区投资数百万元在昆仑山三十里营房建起了高原副食品生产基地,每周近距离的将副食品运送到哨卡,温室大棚充足的蔬菜可随时保障,官兵们一年四季再不用为吃上新鲜蔬菜而犯愁。
  边防文化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家庭影院”“全军影(音)像库”、光缆电脑等纷纷落户雪山哨卡,一条条无形的“信息高速公路”把曾经闭塞的雪域边关推向了新时代前沿;官兵通过网络就能看到全国各地当天的报刊,随时可通过手机、微信和家人保持联系;远程医疗系统进入边防一线部队,为官兵及时准确诊断高原病症提供服务保障……
  喜闻雪域边关的变迁,同时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虽然时间在变,条件在变,但高原官兵的情怀没有变,“喀喇昆仑精神”在这些住上阳光房、吸上“保健氧”,吃上新鲜菜、看上卫星电视的新一代边防官兵身上继续发扬。此情此景,也让人不禁想到作家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如同我,那里的一切仍然是我至今心里割舍不下、难以忘怀的牵挂,永远不可磨灭的记忆一样。
  ……
展开
目录
回眸昆仑
高原的召唤
在叶城逛巴扎
一个老兵的守望
零公里
上山
天路第一村
库地兵站
头痛的麻扎达坂
在三十里营房的日子
雪域之吃
精神会餐
电话遥诊
围困昆仑五十昼夜
电话梦
军狗
高原人家
昆仑寻夫
采玉人
采玉记
喀拉喀什河渔趣
景仰康西瓦
登上神仙湾
云端里的天文点
红柳滩夜话
甜水海之夜
死人沟里一个兵
迷人的多玛
在那遥远的“天路”上
雪山上的灯光
游班公湖鸟岛
醉高原
雪域情
走进阿里
普兰的来信
留在昆仑的记忆
附录
1.接受精神之旅的洗礼
2.那片心灵的宿营地
3.真诚书写雪域生命的坚强
后记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