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
武汉三镇,以汉阳历史最为悠久。东汉末年,戴监军在龟山北麓建却月城,荆州牧刘表部将黄祖驻军城内以抗东吴。
却月城又名偃月城。是武汉城市史上第一个具有军事堡垒作用的城池。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原属沔州的汉阳县县府从蔡甸临嶂山迁到龟山,从此,“汉阳”城名和地名合一至今。
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汉阳,其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闻名古今,以诗词水墨吟咏描绘者众多,从古人的诗画中能够感受到这样的主题:与俗世相隔绝的美和与俗世相隔绝的精神气韵,李白有诗云:“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也许,这就是汉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风物当数古琴台。
龟山西侧的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传说是春秋时伯牙弹琴之处。最初建于北宋,此后多次遭遇战乱,原有建筑几乎荡然无存。年代最近的一次,公元1911年,革命军和清军激烈交战,枪林弹雨毁掉了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古建筑群。
汉阳,自古以来舟车往返、商贾云集,自古以来烽烟连绵、争战频繁。古琴台近临通衢大道,所以每每遭遇劫难,由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1956年,政府拨款全面修复,才有了今天的琴台公园。古迹复苏,往往要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
古琴台建筑群,虽然占地不大,但是建筑格局十分精致。数级石阶进入,庭院、园林、茶室、殿堂、回廊,一步一景、层叠重复,婉转优雅如楚辞。
转入鲫鱼背镂空花的白粉墙内,人声市语、车水马龙,一切尘俗的喧哗都被隔绝在两扇黑漆大门外。庭院深深,林木森森,砖石甬道湿润润的,洁净如洗,小鸟啁啾嘀溜溜地从肥厚的大灌木叶片问滑过。几根竹子、一兜芭蕉,榆钱垂挂,假山、亭台、阁楼,翘檐在如洗的碧天下高高地朝两端飞起,琉璃瓦在金色阳光里变幻着或蓝或绿的光泽。阁前一棵百年老松树,针叶团团盘盘,巨大的树冠向四方伸展,绿荫遮蔽了整整一个园子。
那天,我坐在这棵老松树下,不是假日,没有旁的游人,只有我的狗朵朵,白毛蓬松,伏在我的脚边……时光倏忽二十年。
汉白玉雕筑的古琴台是清代遗迹,四周的栏板上雕琢出精美灵秀的人物故事,台中立碑刻字,详细摘录了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
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乃导游东海,留宿蓬莱,以移其情,遂成水仙之操,无疑是古之善琴者也。子期夜间闻击磬者而悲,无疑是古之善音者也。
当这善琴者和善音者在远古那个有月亮的夜晚聚到了汉水之滨,那一刻,真是天地造化成就了精魂灵气的一次撞碰——只此一次撞碰就足以憾动人世间数千年悠长岁月。
伯牙,楚国郢都人,春秋时晋国上大夫,省亲乡里返晋途中.行至江夏汉江口,于舟中调弦抚琴,俄而弦断,知道有人窃听,问之,乃当地樵夫钟子期也。请人舟中共坐,重理琴弦,先奏一曲,子期日:“巍巍乎若高山兮”。再奏一曲,子期日:“汤汤乎若流水兮”。伯牙抚掌叹息,遂为知交……后一年,子期病逝,伯牙到其墓前弹琴祭奠,曲终悲泣摔琴折弦,从此终身不复鼓琴。
月亮高高地挂着,山在夜色里隐着,汉水漫漫地注入长江。当叮咚铿锵的琴音从船头飘散而出,数千载后的世人也就知道了《高山流水》这永生不死的乐曲。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