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地貌“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大多在东南部。茗山是东部为数不多的一座小孤山,海拔高度仅为122米,但因为地处奉化东部平原,这122米的高度也算得上拔地而起。茗山占地面积不大,山南是茗山前村,山北是茗山后村。1982年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茗山后村人在村南茗山北麓的斜坡上办起了砖瓦厂,利用本地柔和而有黏性的土壤资源就地制坯烧砖。有一天,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因为茗山后村砖瓦厂挖出一些石头和陶罐之类的玩意儿而出了名。
茗山后村一些有见识的人隐约觉得这些破玩意儿不简单,他们知道多年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打破了长江以南无远古文明的结论,中国的史书上庄严地写下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一论断。余姚河姆渡离奉化不远,难道这里也和河姆渡一样,是古人类发源地?
茗山后有文物出土的消息被上报给相关部门。1984年,随着考古工作者对茗山后的深入调查,确定这是宁绍平原继河姆渡七千年文化遗址后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已知奉化境内最早的先民居住地,也可以说是本土奉化人的起源,距今有五六千年。
1989年10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村中620平方米的遗址层进行抢救性发掘。村中一半以上的农民转换了角色,从砖瓦厂工人变成考古队民工。他们听从考古人员的指挥,挑着土箕,拿着小手铲,轻轻地挖着那些远古文物。每天在自家门口挑土挖泥,找那些稀奇古怪的宝贝,以至于三个多月后,很多人能熟练地叫出文物的名称,甚至有一位年轻小伙在茗山后考古工作结束后,居然跟着省考古队开赴其他工地,继续考古工作,只是他的身份已经从考古民工转变成考古技工。很多村民后来也成为遗址的义务保护者。不得不说,茗山后后人与史前遗址建立了微妙的关系。
考古作业分为两个时期(1989年10月—12月和1991年3月—6月),时间跨度三个年头,经过六七个月的发掘,考古队向新闻界发布信息:茗山后遗址的最早时间上限为5600年,共清理出土3000多件石器和陶器,还发现了5具新石器时期较为完整的人类遗骸。
这些用于加工的石器包括单孔石钺、双孔石刀、四孔石犁,还有石锛、石镰、石箭镞、石球、石凿、石铲等,古人选择当地合适的岩石作为加工材料,将其打制成粗坯,磨出各种形状,磨制刃部和穿孔。穿孔是做石器最为重要的一步,直接关系到石器能否最终使用。当时主要有三种打孔方法:第一种是单面钻孔法;第二种为双面钻孔法;第三种是管钻孔法。经考证,最后一种的制作方法是采取木棒蘸水再加砂,用手转动钻孔,由此钻出的孔较为精致。茗山后出土的石器基本采用第二三种穿孔方法,制作的石器精美细腻,给人高贵典雅的感觉,甚至不逊色于那些尊贵的玉器,即使在地下沉寂千年,历经沧海桑田,依然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
如今,茗山后遗址很多出土的文物在奉化博物馆展出。其中一组单孔石钺,大小不等,材质均为青灰色凝灰质花岗岩。刃宽顶窄,双面弧刃,上部居中处有一圆形系孔。形制非常规则匀称,表面磨制光滑精细,可以用亮如镜、光如玉来形容。这些石钺无使用痕迹,似不属于兵器工具之类,应该为礼器。
P4-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