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余秋雨文学十卷:极品美学(2022年余秋雨散文新作 平装)
0.00     定价 ¥ 6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216646
  • 作      者:
    余秋雨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中国当代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探险家。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更以*创性“文化大散文”文体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以卓尔不群的品质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书法美学

何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法度。

何谓书法美学?

书法美学,是对这些书写法度作出审美阐释。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悠久、庞大、复杂的课题。按照我的理论习惯,越是面对这样的课题,越要找得解构的法门。例如,以当下来解构悠久,以亲近来解构庞大,以简明来解构复杂。至少,入口应该如此,让人能够轻易抬脚,然后来一步步深入。

我今天找到的入口,就是我自己。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的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融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多年来,全国各地一些重大的历史碑刻,都不约而同地请我书写碑文,并要求用我自己的书法。例如,《炎帝之碑》、《法门寺碑》、《采石矶碑》、《钟山之碑》、《大圣塔碑》、《金钟楼碑》等等,其他邀请我书写的名胜题额还有很多,例如秦长城、都江堰、云冈石窟、昆仑山。可以安慰的是,山川大地如此接受我,只凭笔墨。因为,我并无官职。

——我的经历也许可以说明,书法美学在中国,是熨帖土地的人间大美。它的格局,远远超越了文化教育的围墙。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内,它是一切课程的起点;在文化教育的围墙之外,它是各行各业的终点。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它牵引出了不同时空的各种文化;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它展现出了陌生而艰深的高度,让人不能不
仰望。

门槛极低,门庭广阔,而进入里边,又峰峦叠嶂,风景无限。这种美学现象,把美学的极端性宽度和极端性高度连成了一体,在人类美学史上极为罕见。

 


展开
目录

自 序 1

 

书法美学 1

 

昆曲美学 121

 

普洱茶美学 195

 

中国美学的基点

    ——释《文心雕龙》 249

 

附:余秋雨文化档案 275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