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卖点
作者对黑色电影的解读视野广阔,其影片读解往往不限于一部影片,还不时将电影文本与文学作品、哲学和美术文本做旁征博引的融汇标本,堪称骨灰级影迷和电影研究者的读片指南。适用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电影学、文艺学教科书及教辅,同时也对电影学、文艺学的专家具有借鉴价值。
编辑推荐
这部评论集对黑色电影从理论上予以论述,从概念上予以界定,但更多的是用实例给予解读,使读者对什么是黑色电影有了直观认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作者寓论于述,使全书生动形象,便于读者接受,这种专著对专业人员和电影爱好者都有启迪作用。
《冰雪暴》还是《冰血暴》?
—洁白世界中的黑色幽默
《冰血暴》(Fargo)
导演:伊桑·科恩、乔尔·科恩
编剧:伊桑·科恩、乔尔·科恩
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
威廉姆·H.梅西(William H. Macy)、史蒂夫·布西密(Steve Buscemi)、
彼得·斯特曼(Peter Stormare)
美国出品,1996年
故事梗概
车行推销营业经理谢利经中间人沙弗介绍,在一家酒吧里找到了卡奥和基亚请求他们绑架他的妻子珍娜,以此要挟谢利有钱的岳父付给赎金。三人谈好条件,两个绑架者在赎金里扣除4万美元用作两人的酬金。谢利留下一部新车后离开了酒吧。
回到家中,谢利对岳父威利说他想开一家停车场的计划,并希望威利能借钱给他,但威利像以前一样拒绝了他的请求。后来威利又打电话告诉谢利,他可以考虑他的计划。见事情有转机,谢利想找到卡奥和基亚,取消他们原定的绑架协议,却找不到两人。谢利兴奋地找到威利,后者却告诉谢利不是借给他钱,而是要自己投资做停车场生意,他愿意付给谢利酬金。沮丧的谢利回到家中,发现家中一片狼藉,妻子已被绑架。他拿起电话向威利报告坏消息。两位绑匪带着珍娜在路上遇到了警察,急躁、疯狂的基亚一枪打死了警察,还打死了开车经过的两位路人。
身怀六甲的女警官玛戈接手了三人在路上被杀的案件,并依照线索找到了事前跟两人上过床的两位女孩。另一边,两位绑匪因多杀了三人,打电话告诉谢利他们的酬金要提高到8万美元,贪心的谢利只好再次找到威利,希望威利能多给点赎金给绑匪,但威利只愿意给100万美元,并要亲自送去给他们。玛戈搜寻线索找到了介绍绑架的中间人沙弗,他说出了谢利。玛戈在谢利的办公室询问了一些问题后离开了。
威利亲自拿着钱给卡奥送去,在对峙中,卡奥开枪打死威利,他自己也被威利打伤。受伤的卡奥打死车场管理员拿钱逃跑了,拿到钱的卡奥从赎金里拿出8万美元,把剩下的钱埋藏在雪地里。
玛戈再次找到谢利盘问他,见事情败露,谢利悄悄逃跑了。拿到钱的卡奥和基亚最后因为那部新车应该归谁的问题起了争执,基亚拿斧头砍死了卡奥。基亚正在用碎木机粉碎卡奥的尸体时,玛戈赶到,开枪打伤企图逃跑的基亚并将其抓捕。在一家小旅馆,警察抓到了逃跑的谢利。
这是一部视觉上最不像黑色电影的黑色电影。
片头字幕开宗明义:“这是一个真实故事……由于幸存者的要求,片中的人名做了改动,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故事严格按照真实发生的情况讲述。”2014年上,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片头也沿用了同样的字幕。
其实这完全是个虚构的故事,完全按照大情节剧作的路子来讲的。这些字幕是一种文体上的自我相关,用这些字幕,科恩兄弟与观众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它显示作者对叙事传统和叙事风格的某种自觉。这些字幕或许会让我们想起早期电影和后来的一些犯罪题材故事,作者们往往会从社会新闻、犯罪事件中汲取灵感。
影片的故事像是一个我们熟悉的犯罪题材故事。一个汽车经销商想从大款岳父那里骗点钱,就雇了两个混混去绑架自己的妻子,结果引出了一大堆尸体。冰天雪地中,血色四处飞溅,人脑袋上的枪眼,汩汩流血。
第一次看这部作品,没觉得它很黑色,只是隐隐感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怪调子。要看它的影像呢,也完全没有经典黑色电影的那些分割画面、大光比照明等标识性视觉处理方法。故事走到结局时,凶徒被捕获,关押在警车后座,也算是弘扬法制信念了吧。
《冰血暴》里头有一大堆彼此矛盾的元素。居家主妇式的警探与非理性杀戮的狂暴凶徒同框并置,白雪皑皑的清清世界与四处喷溅的血色相对,温暖恬静的家庭生活场景与愚蠢的杀人现场交替编织;富有质感的朴素写实画卷与浓烈的黑色幽默风格并存。我实在搞不懂,科恩兄弟是怎么把这些元素编织得浑然一体的。
美国的影评人斯坦利·考夫曼(Stanley Kauffmann)大概是不太喜欢科恩兄弟的电影,他认为“他们的电影在气氛上比较混乱,结果让残酷的部分显得更不可信,而让好笑的部分显得像老套的喜剧性穿插” 。
其实,在它貌似混杂的元素中,有一种内在的调性,即全片统一在某种黑色幽默的风格中。许多时候,导演玩嗨起来,就会弄出某种比较放肆的喜剧元素。两个绑匪绑架谢利的妻子那场戏中,充满了闹剧色彩。我们看到那种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的粗暴行为。狂叫奔逃的妻子,躲藏在浴室的帘布后面被发现,被塑料帘布蒙着头滚下楼梯,让我们不知道自己这时的笑声是否暴露了我们内心的阴暗甚至残酷。
把这些喜剧风格点化成黑色的,是作品中那些杀戮和死亡。这场为了骗岳父赎金的假绑架,居然彻底失控。两个绑匪随意杀人,彼此相杀,清清洁白的冰雪世界里,血色喷溅,一共躺下七具尸体!
就是这些杀戮和血色给本片染上了浓烈的黑色调子。本片中的杀人是一种粗鄙、非理性的杀戮。这种无端的杀戮被导演精细地编排,完美地呈现。
作者把那两个绑匪写成了人物。他们的犯罪行为是一种因为愚蠢的随意,出于颟顸和懒惰的疯狂。那个沉默的混混罪犯,遇到警察盘问,根本都懒得编瞎话糊弄,拉过来冲脑袋就一枪。他看守着被绑架的谢利太太,只因为这个主妇喊叫吵嚷,就打死了她。对自己的同伙,他也是一样,对分赃稍有争议,他一枪将其毙命,也不想着先关心一下抢来的赎金在哪里。
跟谢利的扮演者威廉姆·H.梅西一样,演员史蒂夫·布西密也被我称为美国演员圈里的那种金牌龙套演员。他们扮演过无数过场小角色,但是一旦有了主角任务,他们完全能够担当重任,就像咱们这里的演员祖峰和吴刚。史蒂夫·布西密扮演的那个话痨罪犯,很容易让我想起《暗夜骑士》里那个喋喋不休,执着持续地宣讲自己杀人道理的小丑。虽然不像他的同伙那样杀起人来那么积极主动,可他也够疯狂。索要赎金不成,他立刻实施杀人抢劫,停车场的看门人跟他要停车费,他干脆把人一枪崩掉了事。
与许多黑色电影一样,作者会偏爱在故事中使用偶然因素来改变故事的走向。这部作品中的人物经常会在意外、偶然、即时的冲动中杀人。那个有语言障碍的混混被我称为沉默杀手,他在公路上突然杀掉前来盘查他们的警察那段戏让我在观看时吃惊得叫出声来。这里的惊骇和意外赶得上《低俗小说》中由于汽车颠簸就导致手枪走火崩碎人的脑袋那个段落。这类非理性的杀戮、偶然性的杀戮所带来的黑色笑声也与昆汀·塔伦蒂诺的坏笑异曲同工。
这里的杀戮与《西部世界》中的杀戮大相径庭,那是虚拟世界中满足真实的人性之恶的肆意杀戮。这里呈现的也不是《老无所依》中那种杀戮,那是不知缘由的恶,形而上的恶,不可解释的恶。这里的杀戮是对另一种人性的真实显现,是作者对蒙昧作恶状态的演绎、探讨和研究。
在这两个低级罪犯身上,作者写出来一种精神状态。我看到,他们面对我们人类世界的那份无所适从,那份愚蠢和惊慌失措。这种罪行貌似凶狠,其实是施暴者面对社会的失语导致的语言障碍、交流障碍。由于智力低下或者内心虚弱,他们失去了与社会、与他人联系的纽带。他们只会执拗地念叨着自己的混乱信条,还把这些逻辑自相缠绕的信条当作深刻的至理名言。
为何要读这本血腥黑色爆笑的《低俗小说》? /1
21世纪最佳电影,也是最邪恶最绝望的那一个 /15
那一年,那一天,香港贼王的不归路 /31
性感尤物勇走血色夺财路
——《惊世狂花》的同性强盗之恋 /39
《暗花》:阴郁绝望的漫长夜晚 /51
非常恶,非常美
——《小丑》的唯美主义怪笑 /65
谁要听疯狂布道者的厌世箴言? /77
《冰雪暴》还是《冰血暴》?
——洁白世界中的黑色幽默 /91
布拉德•皮特勇闯俄罗斯驻美大使馆 /103
血色观音恶之花 /113
假局之中,存在之外
——黑色新经典《缺席的人》 /123
一个刷存在感的过气明星奔向死亡之路 /131
美剧《冰血暴》,也开恶之花 /147
为了连任,这个总统会干什么? /161
日落大道上,哥特式宅子里的枪声 /175
《消失的爱人》:悲催丈夫吁天录 /193
《葛底斯堡演讲》伴奏黑色歌谣
——科恩兄弟的阴郁西部 /203
绚丽的黑色空间中,我们如何对抗“恶托邦” /217
《卡萨布兰卡》:经典爱情片为什么使用黑色影像? /231
白色圣殿还是黑色纸牌屋? /245
Touch of Evil:奥逊•威尔斯的邪恶直觉 /257
无法无天《唐人街》 /271
纽约、纽约,把小鹿斑比变成罪夜恶棍 /283
《黑社会:以和为贵》,比黑社会更黑? /293
国际小城的活死人,以及那里的下水道 /303
阿鼻地狱中的身份谜局 /315
她爱这个被她枪杀的男人吗? /327
杀不了总统候选人,就杀个妓院老鸨吧! /339
性无能的强盗,诗歌可当春药 /353
没人封杀你,女演员不会演戏,一枪轰进河里 /367
结语:思辨黑色谜题 /379
附录:黑色电影研究参考资料 /417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