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人类学》是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原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兆荣教授在疫情期间写作的一本随笔集。与以往的学术著作不同,彭教授的这本文集,可以说是一本另类的“中国人类学史”。从他浪漫又不拘一格的文笔中,我们得以管窥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类学学科恢复以来的发展,也能够读到人类学界师承友朋更为真实有温度的往事。2020年后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彭教授退休后,捡拾过往记忆,以《师说》为由头,怀念古今中外的人类学大师,自己的恩师,以及多年来结交的友朋,培养的弟子,可以说既是追怀,又是勉励。细细品读,正如彭教授在《后记》中所说:“我希望以真诚写出真人真事”。他还说:“我记下我的人类学,我把它当作一个生命的礼赞,我把它献给自己;我记下我的人类学,我把它当作一束花作为礼物,我把它献给你们;我记下我的人类学,我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记忆,我把它献给未来。”
说在后面的话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他人”的学科,英文叫作“他文化”(other culture),也译为“异文化”。那是否意味着不研究“自己”呢?不是的。只是把“自己”藏在“暗处”,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背景,将“他人”的文化置于“明处”,把人家的文化作为具体的参与观察和研究对象,这样也就建立了一个大的比较视野。所以,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广泛意义上的比较文化学。
了解他人而反观自己,把“自己”和“他人”都放在镜子中来观察,这样也就有了不同的“面像(相)”,有点像中国民间传统的“卦象”。参与观察中的四种“面相”最为重要:一个是现实中的“自己”,一个是现实中的“他人”,一个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文化镜子中,一个是把“他人”放在“自己”的文化镜子中。
人类学帮助我看他人的长处,学会点赞同辈学人文章中的优点。我的“师说”之三,即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点赞为“师”者,心悦诚服。庄孔韶文章的“多样”精彩、王铭铭对人类学专业的精通、高丙中学科旁通的精明、蔡华亲属研究的精深、周大鸣村落研究的精细、纳日族群研究的精到、范可研究维度的精当(同辈);郭志超语言的大跨度夸张、石奕龙文化人类学概念的准确、邓小华语言人类学知识的惠及、李明欢华人人类学研究的理路(同事);我的弟子们的许多研究也都使我获益—弟子多,不能一一—教学相长,老师学弟子们的优点,受弟子研究的启发,不丢脸,比如我的饮食人类学研究就是为了指导弟子肖坤冰的博士论文《茶叶的流动》而进入到这一领域的。
我意识到,人类学有助于对传统文化中“文章是自己的好”的适度校正。
人类学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不画地为牢。这个学科从来不避讳其他学科、学问、学术的进入与交融。我似乎也习惯了人类学这种自由穿行的范式,不在乎学科的边界,遵循问题意识到哪儿,调查就到哪儿,研究就到哪儿。我听说过这样的传言,有学者到厦门大学的中文系、音乐学、旅游系去找“彭兆荣”。
这种“犯肆”的学科僭越虽然有“危险”,但给了我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幸福感。早年因家传“外语”(爷爷、爸爸都是外语教授)的缘故,对西方文明发生兴趣,致使硕士论文选择了西方文明,延续到博士论文做古希腊神话和戏剧研究。因不满二者被归入文学“学科”的樊篱,遂以人类学仪式理论导入。为此,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人类学仪式研究的谱系,《文学与仪式》便可窥察当时苦心与用心。后来也以此为基础,顺势完成了《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
在对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调研中,看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习俗迅速消失,这种忧虑促使我进入旅游人类学的钻研之中;也因此写了《旅游人类学》。遗产事业的全球化兴起,中国至上而下地开展了“遗产运动”,我也因此被卷入,由是用了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拓展文化遗产的研究,还主持了我国第一个“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后因出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又顺延出了艺术遗产研究领域。我也将在未来几年完成《遗产人类学研究》。近些年,因我国城镇化建设“推土机式”的碾压,担心我国乡土社会的命运,我又开始了“乡村振兴之重建中国乡土景观”的调研,跑了几十个村落,也因此研读了大量农业方面的著作,完成了农业人类学方面的著述。
这看上去并不复杂的路径,把我带入不断学习的喜悦之中,体验人类学之于“学者”的乐趣。人类学的“田野”也使得我这个学者“野”起来。学者不惧犯错,有错就改,这没有什么羞耻的。人生在世,孰能无过?
我选择了人类学,曾经在田野作业中遇险三次,大难未死,却从不后悔。学科的“改道”只是因为研究的需要。曾经有一位从事历史研究的友人直言不讳教育我:“兆荣,你一个好好的学者,跑到那荒郊野岭去做调查,做‘女红’研究,何苦?何不像我们,做国家大历史、帝王史,又正统,又体面。”面对友人的提点,我无言以对。
友人是没有机会了解人类学之于我生命体验的欢乐,没有机会体验“一只脚踩在图书馆,一只脚踏在田野中”的充实感,没有机会体验与普通民众生活在一起的乐趣,没有机会体验那些少数民族给予的生命感动,没有机会体验因“同情”而给出的豁达。同情“他者”,认同“他者”,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学术生命感”。
感谢有你,人类学;
感谢有你,我的“师者们”。
目 录
说在前面的话 / i
大师篇
用生命书写民族志
——怀念费孝通先生 / 003
听大师萨林斯讲故事 / 015
把种子埋入土中
——忆林耀华先生 / 028
亦园,亦缘
——怀念李亦园先生 / 034
矫健的人类学家
——怀念乔健先生 / 045
中韩“通”识
——记金光亿先生 / 059
吾师篇
吾师,大师 / 075
我的法国老师 / 132
友师篇
我的北方之缘 / 177
“半个人类学家” / 192
互惠的学科:文学与人类学 / 206
“华夏边缘”如是观 / 230
“不浪费的人类学” / 242
能干的“徐兄” / 248
多元“人类学”
“通吃”的学科 / 265
旅行问道 / 285
“好听”的人类学 / 296
乡土的人类学 / 311
人类学在行动 / 329
厦大岁月
撞进厦门“码头” / 349
“我是厦大的” / 358
与“狼”共舞 / 365
在闽言闽 / 372
一万元复办一个系 / 382
改革,高校怎么搞? / 388
一位被称为“师父”的博导 / 396
说在后面的话 / 409
后记 / 413
附录 / 417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