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遥远的乡村
0.00     定价 ¥ 5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7138907
  • 作      者:
    邢敦岭
  • 出 版 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  散文笔法娓娓道来乡村嬗变   民间视角追寻演绎故土根脉

★  作者用抽丝剥茧的方式,写百态世俗生活,写可贵人性品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苏北乡村。温润幽默的文字寄寓着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土的怀念,沉着静默的外表下涌动着激越的弦歌,平易质朴的乡土化叙述中闪烁和锤炼诗意的锋芒。视野虽限于苏北世情,笔力却深至人心魂魄。


展开
作者简介

邢敦岭,1950 年生人,江苏铜山人,徐州市作协会员。近年来专注于乡土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已完成上百万字的文稿。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 200 多篇(首),其中《家乡绿化感赋》一诗获第四届全国新田园诗赛二等奖,散文《抄书》获第七届“我的读书故事(漫山花溪谷杯)”征文优秀奖。

展开
精彩书摘

家乡的露天电影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家乡放电影都是由县电影放映队负责。由于我的家乡邢楼村地处偏僻,属三县(睢宁、邳县、铜山)接壤处,因此,每两三个月才能看上一场电影。听我们生产队社员邢印丰讲,他看的第一场电影是《白毛女》,只有影像,没有声音。我听后很是纳闷,电影怎么会没有声音呢?我看的第一场电影是 1958 年 10 月在庙山大队部放映的——当时我们邢楼村隶属庙山大队,电影的名字是《女驸马》,女主角是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那场电影既有影像又有声音。我当时正在拐山小学上一年级,从我们村到拐山小学正好途经庙山村。放晚学后,我和既是同桌又是邻居的二哑巴看到庙山大队部的大场上搭起一块白布,白布的两端拴在两根高竿子上,我俩很是好奇,不知这是什么玩意儿,还以为是谁家晾晒的白毡布呢。听围观的人讲,这是电影,须等到天黑下来才能放映。我俩又犯起了嘀咕,电影又是哪路神仙?在好奇心驱使下,我俩决定等看完电影再回家,要看一看这叫作电影的到底是个啥玩意儿。那晚,直到电影放映结束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到了 1962 年,我们邢楼村单独成为一个大队了。当时放电影是按大队排序的,自然村是轮不上的。我们邢楼村既然成为一个独立大队了,自然也就有了放电影的资格。仍是县电影放映队来放电影,还是两三个月才能轮上看一场。当时文化生活贫乏,偏远农村更是如此。因而,电影这种文化产品便成了香饽饽。

当时农村放电影全是露天放映。在大场上竖起两根高竿,拉上电影银幕,再摆上一张桌子,放上放映机,便可放电影了。一般下午三四点钟,银幕就拉上了。晚饭前,大队干部便在广播里播送放电影的消息:“广大社员同志们,今天晚上大队有电影,请吃完晚饭来大队看电影 ……”这样反复地播送多遍,尽可能地做到家喻户晓。其实,不用大队广播,小孩子们早已把来了电影的消息传

遍了整个村庄的每个角落,而且很快传遍十里八村。十里

八村的小青年和小孩子们都赶来看电影,往往电影场被挤

得水泄不通,挤丢了帽子和鞋子的事经常发生。在小孩子

眼里,放电影比过大年还要热闹,还要有吸引力。大人们听说大队来了电影,也很激动,早早吃完晚饭就到电影场来了。小孩子们大多不吃晚饭,怕吃了晚饭就抢不到好地方,耽误了看电影。他们大多在太阳没落山之前就拿着板凳来到电影场抢地盘,有的放板凳占地方,有的则用石碴、碗碴画线预留地方,不仅自己要占据好地方,还要给家人和好朋友预下好地方。为此,小孩子们经常吵架,有的竟动手打得头破血流的。此外,卖花生、瓜子、香烟、儿童玩具的小商贩们也早早地就来了,傍晚时就已摆好摊位。卖主还把拨浪鼓摇得“哐啷啷”响,一边摇一边大声叫卖。还有卖糖球的为吸引馋嘴的小孩,故意一边把插放糖球的稻草架举得高高的,一边喊着:“糖球,糖球,甜掉牙的糖球喽……”

放映机镜头的强光射到银幕上,电影就要开映了。照例是要请大队干部讲话,大队干部必须从人堆里钻过去,才能到达放映机跟前。在钻的过程中不是踩到这个人的脚便是碰到那个人的腿,“哎哟哟”的尖叫声不时地传出来。大队干部首先代表全大队群众对电影放映队的同志不辞辛苦来本大队放电影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时,场上就会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有时候,大队干部还要趁机布置第二天的农活。人们都急着看电影,有的人听得不耐烦了,便骂骂咧咧起来。有的小孩急着看电影,便趁机出洋相,把食指弯进嘴里学起鸡叫来,叫几声后又开始大喊:“快放电影,鸡都叫了!”有的人在嘻嘻地笑,有的人在大声喧哗;有的人爬到柴垛上,有的人爬到大树上;还有的人来晚了,实在找不到地方,便跑到银幕反面去看。藏在树上的小孩子不时地扔下几个小爆竹,“啪啪”几声,以此扰乱大队干部讲话……凡此种种,放映前的电影场热闹得像是开了锅!  

电影终于开映了。场上顿时鸦雀无声,人们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电影。放电影总是先放幻灯片。幻灯片是将宣传画画在透明玻璃片上,用手推着换片,将玻璃片上的画面投射到银幕上,多是以漫画的形式宣传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或是村规民约之类的内容。接着放映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纪录片,内容大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或是出访世界某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宣传国内外形势的片子。社员们称这两种片子为副片,即加映片。通常这两种片子放映时间很短。最后放映故事片,社员们称其为正片。正片放映时间长,且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尤其是战斗故事片,为人们最爱。看到激烈处,有的人会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看到伤心处,有的人会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似乎每个人都进入了电影角色里,融化到了电影里。

……


展开
目录

家乡的露天电影院       / 001

我们村的第一台电视机       / 007

从民居变迁看改革开放       / 014

订婚彩礼升级版如是观       / 022

传统和当代养老一瞥     / 030

乡村剃头匠     / 038

老 街      / 043

老街的陈记染坊     / 055

斗鹌鹑   /   060

叫 魂      / 066

踩 腰      / 069

老人会   /   071

家乡的宴席     / 074

树不在树底下       / 083

山里的风儿     / 087

老娘存钱三步曲     / 091

母亲的“责任田”       / 097

母亲是生活的艺术大师       / 101

母亲的烧烤     / 105

母亲的老盐豆       / 110

老家的小拐磨       / 114

奶奶的红辣椒       / 118

水 路      / 123

会唱歌的老屋       / 129

山红草   /   134

老家的小院     / 137

我家的麦囤     / 142

旧时的私塾     / 147

跑 会      / 152

关于邢楼村     / 160

大福帽   /   182

我的中小学时代     / 187

我报考铜山师范及在校经历       / 199

卢套中学读书漫忆       / 232

我们的文艺沙龙     / 238

我的读书故事       / 249

戒 酒      / 254

鱼龙山小溪     / 261

桑树涅槃       / 263

阳光的味道     / 267

控 苗      / 270

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 273

借手表   /   275

红晕当头       / 279

传统婚姻习俗     / 284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