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爱如山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父亲给予我的爱是沉实厚重无可比拟的,他不仅赋予了我健康的生命,更教会我自信、坚强、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父亲的爱点点滴滴汇集成河,那些陈年的记忆就像冬夜里的火种,在我身处人生低谷时送来温暖,从而使我蕴生无穷的力量来面对所有的凄风冷雨。
记得两三岁时,我在父母工厂的托儿所上学,因为托儿所里的孩子多、阿姨少,所以有的孩子经常会饿肚子或是便溺了也没有及时发现,还有的阿姨会呵斥爱哭闹的小朋友。细心的父亲总会在工休间隙的10分钟来看我有没有受委屈。后来不放心的家长们来得多了,阿姨们索性关上院门不让进来,父亲就会在后院的门缝里或是攀上土墙坐在墙头上观望。正因为父亲经常性的“巡视”,阿姨们对我不敢怠慢,甚至蛮关照的,使我得以在托儿所里度过了比较美好的幼儿时代。
由于工厂距我家很远,每天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每天早晚都是父亲抱着我挤公交车,父亲的辛苦可想而知。尤其是北方的黄昏甚是寒冷,父亲总是脱下自己的棉大衣紧紧包着我,不让我冻着。很多次我在父亲的怀中醒来,雪还在下,父亲的头上、身上已挂满了雪花,鼻子冻得红通通的。多少年过去了,我已经从父亲怀中的小婴儿变成了人妻、人母,但我仍清楚地记得那些风雪夜里父亲抱着我回家的情景。
小时候的我其貌不扬,每次家中来了亲戚朋友都会在夸赞姐姐漂亮可爱的同时而忽略了我的存在。父亲总会适时地为我打圆场,保护我的自尊心,介绍我的种种闪光点。父亲刻意的“偏袒”,让我在漂亮的姐姐面前没有丝毫自卑,反而感觉自己是冰雪聪明的。现在回想起来,是父亲的鼓励培养了我面对一切困难都毫不畏惧的积极心态。
父亲是家中的次子,他自小生得一表人才、聪明孝顺,因此深得爷爷奶奶的宠爱。爷爷早逝,当时叔叔尚在襁褓,父亲也只有七八岁,房产、家产被乡下的亲戚抢占一空,年轻的奶奶不舍得丢下四个孩子改嫁,只得离乡背井投靠了西安的远亲,靠亲戚的接济和给人洗衣、打零工养活一家人。父亲知道奶奶一个人带着他们四兄妹过日子不容易,再加上初来乍到,难免左邻右舍的人有些欺生。所以父亲对奶奶越发地孝敬,除了勤奋学习好好读书不让人小看之外,回到家里父亲还把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都包揽下来,好让奶奶省心。父亲在学校里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父亲的学习成绩都很好,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逢国家困难时期,物资供应有限,大米、面粉、食油、糖、布都要凭证购买,许多人经常吃不饱肚子,因此课余时间老师们常常带领自己班里的学生去附近收割过的田地里捡麦穗、刨红薯等。在所有学生中父亲是劳动态度最认真积极的一个,挎着小竹篮不知疲倦地在田地里搜索捡拾,班主任老师就当着同学们的面,夸奖父亲捡的麦穗多,还号召同学们向父亲学习。谁知到了傍晚同学们在学校的操场上集合交麦穗、红薯时,父亲却不见了踪影。原来父亲早已挎着篮子回了家,与大伯、姑姑几个人用棍棒碾出麦仁,炒熟了正在熬麦仁粥呢!班主任老师带着几个同学赶到时,父亲正端了一碗粥喂躺在床上饿得嗷嗷叫的叔叔,奶奶去帮人洗衣服还没回来,看到这场景老师也伤心地落了泪,非但没有批评父亲侵占公粮,反而自己花钱买了半斤红糖送给奶奶。
每天放学回来,父亲做完功课就带上小镢头,背着布口袋去田里找收割剩下的土豆、萝卜,有时要刨到深更半夜才会有所收获,但半块萝卜就足以让父亲高兴半天了。因为当时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所以即使是收割过的田地里刨出来的粮食也不能随便拿走,还经常有人守在田头“捉贼”,父亲只能一边机警地避过看田人,一边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动静随时准备逃跑。有那么几次父亲不走运被逮个正着,被人家用草绳绑了送回家来,毫不知情的奶奶又心疼又气愤,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拿笤帚狠狠地抽打父亲,倔强的父亲就是不吭声,身上被抽得青一道、紫一道的,最后反而是看田的人为父亲求情,让奶奶别打坏了孩子,奶奶这才停手。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