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清白泉杯全国清廉诗歌散文大赛获奖作品选(2019-2021散文卷)(精)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3965488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中的这些作品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清廉为主题,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清廉事迹,阐释了在当代语境下对“清廉”的深刻理解。这本散文集对宣传部门在当下如何做好廉政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对广大参赛者也是一种激励。
展开
精彩书摘
谷黄米白
◎盘鸿宝
在家里或亲戚问,父亲最不受欢迎,常见他或不见他的人,都对他唤不起半点亲情。而他依旧披着那件泛白的深蓝色中山装,挺直腰板,兀白走他认定的路,干他分内的事。
父亲佃农出身,饱经苦难,然而家庭成分良好,根正苗红。十九岁那年,他被大队推荐到省城珠算学校,半年后,他改写了家族的历史,成了一个吃公家饭的人。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最理想的职业是在食品、粮食等部门上班。父亲被分配在粮食部门工作,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刚参加工作,父亲就背起一个当时流行的印着“为人民服务”的黄色小背包,背带上系着白色毛巾和口盅。那一年,他回到了家乡——越城山脚下的一个贫穷的山村。上级为了解决周同四个大队一万余人的粮食供应问题,要在古岭村建立一个粮站。石匠出道、十六岁就饮誉瑶山的父亲对建筑很有感情。他回到古岭后,远赴湖南请了一帮建筑工,探点选址,开山炸石,他要用瑶山最坚硬的青石料砌两座天下最坚实的粮仓。可惜事情刚起步,父亲就被公社安排到县里参加业务培训。一个月后,他同来看到粮仓已经砌了两米多高,可是墙的厚度与技术规格相距太远。父亲要求民工从基脚开始全面返工,工头坚决不从,并要求支付工钱,准备一走了之。父亲据理力争,结果招来民工的一阵毒打。泄愤之余,工头钱也不要就带着民工跑了。而父亲强健的身体却从此落下了严重的病根。整整二十五年,他每日与草药瓦罐相伴,喝了成吨的药汁,但从没有向领导汇报,也没有向单位索取一分医疗费用,直到1985年我参加工作后,父亲才开始接受正规治疗。在县中医院,我看到三十九个火罐筒密密麻麻地印在父亲的背上,吸出的淤血足有一斤。望着父亲蜡黄的脸色,我想人生已然如此,还有什么叫痛苦呢?
父亲的一生是非常孤寂的。
记得我上初一时还不满十二岁。十一岁的小男孩体重只有四十三斤,身高不到一米一,尚不及现在七岁的小孩。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我经常在课堂上昏倒。有一次,我跟母亲到三十里外的集镇赶圩,母亲买了一对箩筐叫我守着,义寻找别的农具去了,等她回来时,许多人围着昏倒在地的我,街上门铺的主人以为我死了,在我身上撒满了米,说是驱邪。母亲撇下所有的农具,背起我就往家赶,半路经过一个远房亲戚家,母亲喂了我一碗稀饭,我才睁开眼睛。母亲事后跑到粮站,对父亲说:“你就想办法弄点口粮吧,家里一个月就八十斤谷子,大女儿一个人在学校占了二十四斤大米,==个小的读书的午饭总是一抓玉米一把红薯丝的,都成皮包骨了。”
父亲的缄默就是母亲的无奈。
无奈的母亲只有东挪西借。每走一家,人们都说,你们家怎么会借米呢?母亲只有苦笑:“他是公家人,公家有他,是公家的福气,我们家有他,是我们家的晦气。”村里人大概也认同母亲的说法,总是不让她空手回家,或两斤,或三五斤,而母亲仿佛欠了别人一世恩情似的,总是反反复复叮嘱我们兄妹四人:“你们将来长大有能力了,一定不要忘记,这些叔叔阿姨都是恩人,你们务必要报答的。”
母亲常常提起一桩事,说有一次徒步二十四里到公社挑统销粮,途中捡到了一张字条,她不识字,当她把字条交给正在粮站开票的父亲时,父亲急得跳起来:“你赶快回家,这张字条是上马山虎头家的,他家有九口人吃饭,这是九百斤谷子啊,人家肯定急得要上吊了。”母亲挑着一百斤统销粮急匆匆地往家里赶,放下担子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又急匆匆地赶了五里山路,当虎头接过字条时,“扑通”一声就给母亲跪下了。
可此事刚过不久,又有消息传到母亲耳朵里,说是父亲从当月二十一元工资中拿出九元五角买了一百斤谷子,送给一个到粮站哭诉了一整天的寡妇和她的四个孩子,还帮她挑了十五里山路送到家门口。母亲的怨恨和山里的绯闻,使得少年时代的我对父亲充满了鄙夷。那段时间,单位调查,乡村谗言,家庭冷落,父亲是厚着脸皮过的。父亲的忍受力极强,像他背惯了石头的肩膀一样,从不辩解,任他人诽言泛滥,从来就是一副“空门岂用关,净土何须扫”的姿态,母亲也无可奈何。当母亲知道了寡妇的丈夫是父亲的过命兄弟盘生禾时,她不冉言语。盘生禾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送了五十斤谷子给我们。父亲曾经对我说过,一个人没有厚着脸皮生活,是不会理解生活的。他厚着脸皮生活,就是为了我们不再厚着脸皮生活。
P1-5
展开
目录
谷黄米白
仰面而望的峰峦
清白泉水之殇与灵魂之痛
清白泉边的五个范仲淹
生命中有盏点亮的灯
绍兴有个清白泉
我的岳父是党员
范仲淹与清白泉
从清白泉到清贫园
清风传家
父亲与菜
探寻初心之旅
清官甄完的故事
故里“名人”
乡长和乡村
常习“六廉”求心安耳
廉园
“村官”老禄
风荷怨
遗产
清白泉的启示
包拯:那一枝洁净的荷花
“黑脸”书记
清廉是赓续红色基因的源头活水
府山,一座传承或开发清廉文化的宝藏
一泓清泉慰民心
附录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