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的北陀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北陀镇,位于潇贺古道的西侧,今昭平县的中部,中间是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形状似陀螺,素有小盆地之称。北陀镇位于桂江北面,故名北陀。全镇总面积为417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总人口为3.78万。
这样的小镇在贺州有很多个。北陀镇,它不像黄姚古镇一样,山可以入画,水可以入诗。北陀的山水,给人的印象是,它不显山、不露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说北陀是藏着的、掖着的,缘于北陀镇地宫里蕴含的深厚的、博大的文化精华。换句话说,北陀镇有令你刮目相看的一面。
真正让我记住“北陀镇”的大名,缘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里的一件东汉中晚期的文物。
是什么宝贝,能让它登上省级博物馆的大雅之堂,成为北陀镇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它就是国家一级文物——铜人吊灯。
那天,我走近铜人吊灯时,就被它精美的外形和独特的设计所震撼。展台上,放置着一个13.5厘米高的小铜人。从他较瘦的面部、发型、大耳朵、深目、高鼻梁等特征来看,都像外族人的形象。他头戴莲花云雷纹小帽,上半身赤膊露体,下半身身着短袍至肚脐,双手捧着圆形的灯盘,双膝跪地,脚尖着地,脚掌却向外翻着,虔诚地朝贺着。铜人吊灯灯盘口径为9.5厘米,高2.8厘米。一条16.5厘米长的铜链,从铜人的盘端穿过。灯盘底边沿向有一蹄足,与铜人双膝呈三足鼎立状。灯盘内有乳形尖钉,便于插蜡。铜人额前和后枕部位,各有一个环形钮,额前钮眼与铜链相连。铜链的另一端也设有挂钩,用于悬挂,也可以与后枕部的环钮相连。这铜人吊灯表面锈迹斑斑,完全没有了当年鲜亮的光泽。而在当时,它的造型和光泽都显得尊贵富丽,成为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铜人吊灯,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美观大方,集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为一体。
遥想当年。铜人吊灯确是主人的至爱。他(或她)也许就在这盏铜人吊灯下长大、读书、习字。长大了,家里为他(或她)相了亲,订了婚,夫妻俩在这如豆的灯光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从此,如豆的铜人吊灯,陪伴在俩人的芙蓉帐前,一对鸳鸯在这里恩恩爱爱,巫山云雨、一晃就到了生育儿女的时光。他(或她)也在这铜人吊灯下,含辛茹苦地哺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后来,儿女长大了,儿女们有了自己的生活。唯一不变的,是铜人吊灯与他(或她)不离不弃,伴他(或她)度过寂寞的长夜。他(或她)在夜里缝缝补补,相倚相伴,直到白发苍苍。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在灯主人病榻前,昏黄的铜人吊灯下,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亲朋好友、满堂子孙都来探望他(或她),为灯的主人寻医问药,希望他(或她)早日康复。灯的主人在灯的光亮中回光返照,临死之前,指了指悬挂着的铜人吊灯。儿女点了点头。他(或)她满意地点了点头,闭上了双眼,撒手归西。也正因如此,墓主人死后,后辈子孙也要把这铜人吊灯作为殉葬之品,以尽孝道。 铜人吊灯的发掘。打破了北陀两千年的沉寂。这件东汉中晚期的铜人吊灯表明东汉是我国灯具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广西出土的文物中实属罕见。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文物中也只区区两件。另一件是1974年湖南省长沙市征集来的,馆藏在湖南省博物馆里。
我一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里的铜人吊灯的发掘地,原来是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北陀镇。心里想,北陀还真是藏珍卧宝之地。
从博物馆回来后,我便着手研究北陀镇出土的铜人吊灯和其他文物的来历。
北陀镇山山环绕,形如盆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有一条峡谷进出,真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二十八年,戴耀下令修筑北陀城(今北陀中学所在地),城墙高两丈,周围三百六十四丈,城内总面积八万平方米,城开三门。每个门上建有砖石结构的城楼及窝铺四间。设镇夷左右二营及九冲十八营堡,并配备重兵把守。遥想当年北陀城里,车水马龙,熙来攘往,无尽的繁华与喧闹。
可见古时候的北陀是一个中转战,它一头挑着“潇贺古道”的太阳,一头挑着“湘漓古道”的明月。奔腾不息的北陀河,帆船点点,直航富群江而入桂江,溯流而上西江,最后进入大海。旱路往南走二十里则是桂江中游的军事要塞龙门堡。商贩们用船满载盐巴、布匹、铁器、丝绸、瓷器……停泊在龙门古渡,换取北陀人们的茶油、黄豆、大米、药材、茶叶、米酒等土特产。
“险仄漓江峡,龙门驿路通。军麾沙水上,春色瘴烟中。深树埋豹虎,穷荒绝雁鸿。天山勋亦壮,吾欲挂雕弓。”
这首《龙门驿》,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出自龙门堡的第二任参将徐问之手。他于弘治十五年擢为进士第,从南京豹韬卫指挥的任上,调到龙门堡驻守任参将一职。
徐问不怕艰苦、忠于职守,在北陀执政期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深得朝廷的赞赏和百姓的拥护。他从此平步青云,官至广西右布政史,一路顺风顺水、春风得意,当到南京户部尚书。
穿越历史的时光,由此上溯至从汉朝派遣官员到北陀建立城郭、设立行政机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