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枣儿香枣儿圆
0.00     定价 ¥ 69.8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1319270
  • 作      者:
    刘洪鹏
  • 出 版 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以写实风格真实地描绘故事场景,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似乎有些琐碎和平淡,却能让人在平凡中见到伟大,在点滴中见到江河,在尘埃中见到沙漠,这大概就是以实写虚吧。 唤起全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真心尊重和诚挚关怀,才是这部小说所要揭示的最为深刻和本质的内涵之所在。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洪鹏,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人,现在滨州市沾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莽莽的鲁北大平原就一直发生着“沧海桑田”式的变化。黄河像一条蜿蜒的黄色长龙,千里奔腾,波涛汹涌,在这里注入渤海;而渤海则像一个从深海大洋探向内陆的青色龙头。这一青一黄两条巨龙斗法,上演了一场陆海浮沉的大战。黄河“斗水七沙”,它携带的大量泥沙不断向海中侵蚀,经过千万年的较量,退海之处逐渐积淀成水草丰美的陆地。不知从何时起,有人类迁徙到这里,几度刀耕火种,开垦出大量世代可耕的良田。哪里有良田,哪里就有人聚集;哪里有人聚集,哪里就有生息繁衍。后来,这里就星罗棋布地诞生了些村庄。
其中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村民由同一个祖先开枝散叶而来,都姓刘,因此叫刘庄。刘庄位于Z县的最西南部,全村仅百余户人家,不足五百口人。
村东头半里路远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国道,村民们都习惯地称它“大马路”。此时正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那条大马路还没有翻修,路面坑坑洼洼的,车子走在上面颠簸得非常厉害。据说,有个过路客骑三轮车经过这段路,后面载着的孕妇竟然被颠得早产了。
大马路西边岔出一条笔直的土路,穿过整个村子,在村西头向西南方拐个弯,然后经过一条名叫傅家河的南北走向的河流,跨过河上的单孔石桥,与五里路外Y县的尚店乡的村庄相连通。这条土路北侧全是村里的住家,南侧只有一所孤零零的院子,那所院子是在原先村磨坊的基础上扩建的,现在被用作村小学,全村的适龄孩子都在那儿上课,高高的围墙里不时传出阵阵琅琅的读书声。校门口两侧的影壁用红漆粉刷了底子,正中八个端庄道劲的黄色颜体大字赫然在目,一边写着“勤奋读书”,一边写着“振兴中华”。那字是村支书刘根元请县三中的王希胜老师写的,凡见过的人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说好的。刘庄周围密密匝匝地种着些桃树、杏树、梨树、枣树等,站在大马路上向刘庄眺望,只能望见人家的屋顶以及烟囱里不时冒起袅袅炊烟,其他一切都被茂密的果树林遮挡得严严实实的,什么也看不见。而在这道果树林构成的绿色屏障之外,四周环绕着的则是整齐而丰饶的农田。
刘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几年,村民虽说能够填饱肚子不再挨饿了,但整个村子面貌依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绝大部分村民还住在祖辈们传下来的土坯房里。那些土坯房大都年久失修,房顶上、墙头上长着一蓬蓬的乱草,有的甚至屋顶朽坏、墙壁开裂,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房主人为了维持它们摇摇晃晃的躯体,只好找来几根又粗又长的椽子勉强支撑着。村子里到处可见这种房子,像一堆堆破烂被人随意地扔在那里,又像一些久病缠身的人,无精打采的,没有一丝活气。
那些年刚刚兴起外出打工,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实在待不住了,就跑到外面的大城市联系工作。他们大多年初出去,年末才回来,经过一年辛苦辗转,不知受了多少委屈,遭了多少白眼,付出了多少血汗,才带回一点微薄的收入,略略给家里添补些东西。也有一两个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说不清楚的原因,连过年也不回家。
眼前正是大年三十,那几个带着收入回家的打工者,在其他村民艳羡的目光中,急急忙忙地跑到石楼乡政府驻地的集市上买菜,准备年夜饭。去得早的,集市上货物还比较齐全,而去得晚的,只能赶真正的“穷汉子集”,这是当地对大年三十那天农村大集的别称,意味着许多东西已经买不到了。那些赶“穷汉子集”的人匆匆地去,又匆匆地回,手里只拎着很少的一点儿年货,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抱怨:“唉,这苦日子,啥时候才能熬到头儿啊!”
大年三十都到下午了,住在村南头的刘双河却连赶“穷汉子集”的念想都不敢有。他刚把姑姑家的表弟打发走。表弟家住老县城南八里的官家庄,他父亲张勤俭是刘双河的姑父。张勤俭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当过八路军地下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在石楼公社当过通讯员,后来又担任过公社副主任。他担任副主任时,正赶上头几年渤海湾海啸,怒潮翻卷、吼声如雷,连鲸鱼都冲进了傅家河,把石楼乡万亩良田泡成了盐碱地。说到盐碱地,没有在那里生活过的,真就想象不出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不用买盐腌咸菜,只需选个毒日头天,起个大早,到傅家河的河滩里,扫来碱土,把白萝卜、胡萝卜、辣椒、小黄瓜甚至西瓜皮、白菜根用碱土一层层培上,没过多久,保准儿腌得鼻句咸。要吃盐,就把扫来的碱土用水一淋,搁在太阳地儿一晒,上面一层结晶,扫下来就是盐了,一分钱也不用花。这样的盐碱地,除了柽柳、卤蓬等耐盐碱的植物能够生存,几乎再长不出任何庄稼。那时的刘庄一带真可谓“烈日炎炎晒死牛,一滴淡水贵如油,天旱地碱灾又多,十年倒有九不收”。
P1-3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