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二良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金稻村度过的。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儿,更喜欢琢磨有机水稻。赵二良本来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是好高骛远的父亲不断地改变着他的命运。
赵二良的父亲叫赵有才,长得文质彬彬的,冷眼看上去就像个白面书生,是金稻村有名的“另类农民”。一心想当“鲁迅”的赵有才喜欢写杂文,整天板着清瘦的窄脸,金稻村人几乎没有见他笑过。赵有才早就对黑土地失去了耐心,他宁肯起早贪黑地写杂文、做木工活儿,也不愿意下到田地里去种水稻。更多的时候,赵有才都是在外面四处游荡着的。如果具体点儿说,赵有才基本上常年游荡在距金稻村十几里开外的活龙镇。说是去做木工活儿,实际上却经常出现在活龙镇文化站,和俞站长闲聊。当然了,用赵有才自己的话说,他那是在和俞站长交流创作心得,那是在谈文学、谈人生……
父亲赵有才经常不着家,体弱多病的母亲尹贤姬只好带着赵大良和赵二良住到他们祖母家去。祖父去世早,祖母年纪大了,已经干不动什么重体力活了,也正需要有人照顾。再加上老叔老婶一家四口,作为大嫂的尹贤姬不得不为一大家子人操心。家里最大的劳动力是老叔,表面上叫祖母家,实际上应该叫老叔家。也就是说,祖母家真正当家的是老叔,可以说,赵二良他们一家人曾一度寄居在老叔家里。
老叔的大号叫赵有志,和赵有才不同,老叔眉宇间透着英气,举手投足处处捏着分寸,总是一副不卑不亢的神态。身材匀称、一身肌肉的老叔就像用古铜铸的,绝对是个坚守在黑土地上的好农民。老叔一直执着地种着他常挂在嘴上的“良心稻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不喷除草剂的有机水稻。只是因为老叔的有机水稻无法取得有关部门的正式认证,所以才被人们叫成绿色水稻,也就一直卖不上应有的好价钱。别人种水稻看重的是产量,老叔种水稻看重的永远是质量。
老叔虽然身材挺拔,相貌英俊,但由于家里穷,他二十六岁才说上媳妇儿,二十七岁以后才相继有了大儿子和小儿子,也就是赵二良的大弟和小弟。
老叔刚结婚时,家里只有两套最简单的铺盖卷。好在老叔和老婶都非常勤劳,都是本分、能干的农民,一家人的日子才支撑下来。尤其是老叔,好像一年四季都在稻田里劳作。老叔干起活来只求好,不要命。春天,老叔膛着冰冷的黑色泥水耙稻田、育稻苗、插秧;夏天,老叔光着古铜色的膀子追肥、除草、看水、填埂;秋天,老叔伴着“嚯嚯”的镰声割稻、打草;印象最深的要数冬天,老叔打场、磨米,几乎变成了一个灰色的人。老叔还组织过声势浩大的海兰江冬捕呢,穿冰下网,马拉绞盘……
老叔付出高强度劳动种出来的有机水稻虽然品质好,但是产量偏低。如果卖不上好价钱,一年下来就是白受累。由于贫穷,顾不上绿色健康的村民们不太愿意花高价买有机大米吃,老叔的好大米在村里就很难卖出去,每年都得过江去外地卖大米。为了赶时间,海兰江刚一封冻就得过江,老叔赶着装满大米的马车过江就更加危险了。有一次,老叔说三天回来,家人苦等了五天他才回来,原因是马车困在大雪窝子里了。还有一次,老叔过江时,在一片薄冰上发生了险情——老叔在前边赶着马车跑,后面的冰面就在开裂、塌陷,幸亏老叔赶车技术高超,一直让马不歇气儿地全力飞奔,才连人带车逃过一劫……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