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
[1896年10月27日]
先王之为天下也公,故务治事;后世之为天下也私,故务防弊。务治事者,虽不免小弊,而利之所存,恒足以相掩。务防弊者,一弊未弭,百弊已起,如葺漏屋,愈葺愈漏;如补破衲,愈补愈破。务治事者,用得其人则治,不得其人则乱。务防弊者,用不得其人,而弊滋多,即用得其人,而事亦不治。
自秦迄明,垂二千年,法禁则日密,政教则日夷,君权则日尊,国威则日损。上自庶官,下自亿姓,游于文网之中,习焉安焉,驯焉扰焉,静而不能动,愚而不能智,历代民贼,自谓得计,变本而加厉之。及其究也,有不受节制,出于所防之外者二事:日夷狄,日流寇。二者一起,如汤沃雪,遂以灭亡,于是昔之所以防人者,则适足为自敝之具而已。
梁启超日:吾尝读史,鉴古今成败兴废之迹,未尝不悁悁而悲也。古者长官有佐无贰,所以尽其权,专其责,易于考绩。(《王制》、《公羊传》、《春秋繁露》所述官制,莫不皆然。独《周礼》言建其正立其贰,故既有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复有小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马、小司寇、小司空。凡正皆卿一人,凡贰皆中大夫二人,此今制一尚书、两侍郎之所自出。《周礼》伪书,误尽万世者也。)汉世九卿,尚沿斯制。(汉、晋间,太常等尚无少卿,后魏太和十五年始有之。)后世惧一部之事,一人独专其权也,于是既有尚书,复有侍郎,重以管部,计一部而长官七人,人人无权,人人无责,防之诚密矣。然不相掣肘,即相推诿,无一事能举也。古者大国百里,小国五十,各亲其民,而上统于天子,诸侯所治之地,犹今之县令而已。汉世犹以郡领县,而郡守则直达天子。后世惧亲民之官,权力过重也。于是为监司以防之,又虑监司之专权也;为巡抚、巡按等以防之,又虑抚、按之专权也;为节制总督以防之,防之诚密矣。然而守令竭其心力以奉长官,犹惧不得当,无暇及民事也;腹万姓脂膏,为长官苞苴,虽厉民而位则固也。古者任官,各举所知,内不避亲,外不避雠,汉、魏之间,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书,而天下号得人,毛介、崔琰为东曹掾,而士皆砥砺名节。后世虑选人之请托,铨部之徇私也,于是崔亮、裴光庭定为年劳资格之法,孙丕扬定为掣签之法,防之诚密矣。然而奇才不能进,庸下不能退,则考绩废也;不为人择地,不为地择人,则吏治隳也。古者乡官,悉用乡人,(《周礼》、《管子》、《国语》具详之。)汉世掾尉,皆土著为之。(《京房传》:房为魏郡太守。自请得除用他郡人。可知汉时掾属,无不用本郡人者,房之此请,乃是破格。)盖使耳目相近,督察易力。后世虑其舞弊也,于是隋文革选,尽用他郡,然犹南人选南,北人选北。(宋政和六年,诏知县注选,虽甚远,无过三十驿,三十驿者,九百里也。)明之君相,以为未足,于是创南北互选之法,防之诚密矣。然赴任之人,动数千里,必须举债,方可到官,非贪污无以自存也;土风不谙,语言难晓,政权所寄,多在猾胥,而官为缀旒也。古者公卿,自置室老,汉世三府,开阎辟士,九卿三辅郡国,咸自署吏,(顾氏《日知录》云:“鲍宣为豫州牧,郭钦奏其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是知署吏乃二千石之职,州牧代之,尚为烦苛,今以天子而代之,宜乎事烦而职不举。)所以臂指相使,情义相通。后世虑其植党市恩也,于是一命以上,皆由吏部,防之诚密矣。然长佐不习,耳目不真,或长官有善政,而末由奉行,或小吏有异才,而不能自见也。
古者用人,皆久于其任,封建世卿无论矣,自余庶官,或一职而终身任之,且长子孙焉。爰及汉世,犹存此意,故守令称职者,玺书褒勉,或累秩至九卿,终不迁其位,盖使习其地,因以竟其功。后世恐其久而弊生也,于是定为几年一任之法,又数数迁调,宜南者使之居北,知礼者使之掌刑,防之诚密矣。然或欲举一事,未竟而去官,则其事废也,每易一任,必经营有年,乃更举一事,事未竟而去如初。故人人不能任事,而其盘踞不去,世其业者,乃在胥吏,则吏有权而官无权也。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庶人。汉世亦有议郎、议大夫、博士、议曹、不属事、不直事,以下士而议国政,(余别有《古议院考》。)所以通下情,固邦本。后世恐民之讪己也,蔑其制,废其官,防之诚密矣。然上下隔绝,民气散冥,外患一至,莫能为救也。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其权重大,其体尊严。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