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历史:中国纪录片研究》:
《大河》影片的叙事结构是按照年代排列的,但也有周而复始的意味。如影片序的解说所示,从遍布美国中心地区的密西西比河支流开始,表现了因不当的林业管理及棉花种植过度蹂躏了土地,重工业的发展破坏了河谷的问题。因此,洪水酿成了巨大灾难,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即贫瘠的土地造就了贫苦的人民。影片的结尾描述了重建密西西比河系统使其尽可能恢复原来的平衡。影片叙事本身非常简单,但处理技巧却很复杂。“《大河》是部技术超拔的作品,在声音、画面、戏剧与事实的整合上几乎是歌剧式的。”①影片由三个段落构成:水、木材与洪水。开片即动人心弦地呼喊着美国的河流、森林及受洪灾之害的城市名字,形成回环复沓之气势。维基·汤姆森的配乐赋予每个段落一个主题,以赞美诗般的音乐体现了美国音乐的丰富性,同时也蕴含这一大河的高深莫测,而影片饱满有力的画面则令人过目难忘。洛伦兹以爱森斯坦式的蒙太奇手法描写了1920-1937年侵蚀与洪灾的历史,画面从左而右、从上而下的主导性视觉运动特别唤起了一种宿命之感。高潮一段影片交叉剪辑汹涌的激流以及洪水向下游奔流的镜头,解说则再一次复沓咏颂着前面出现过的河流与城市的名字,使洪水与影片的节奏达到戏剧性的高潮。《大河》的解说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影片没有采用口语体直接叙述的方式,而是诗一般的朗诵体。影片运用了地名、地图、歌曲及音乐主题,使观众形象地了解密西西比河各个历史时期与流经各州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而这将在经济和精神上枯竭整个国家。在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河》胜出了里芬斯塔尔的《奥林匹亚》而获得最佳纪录片奖项。
《话说长江》采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专题片常用的男女双声配音,以浓郁的散文抒情式的语言和亲和的口吻解说。演播室内主持人出现,据主持人陈铎说原因之一是“拍摄的画面不够”,第一次采用了男女主持人出镜主持,是对画外配音的补充和丰富。画面颇有从《蓝天抒情》以来航摄的俯瞰气势驾驭每一回的大结构,使观众第一次空中全景浏览长江,新鲜的视觉角度增强了美感,还运用了大量低角度和近距离拍摄的长江或湍急瀑布、或静水流深的镜头,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长江两岸人们、城市的近景镜头和不少细节镜头令人记住了只属于20世纪80年代人的表情和城市的容颜。而帕尔-洛伦兹的《大河》是针对美国密西西比河植物生态破坏导致洪水灾害乃至美国梦的破灭创作的。《话说长江》则是对中华民族母亲河唱一曲赞歌和进行一次神圣的膜拜。《话说长江》的画面与解说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没有《大河》那种紧凑的歌剧般地层层推进到高潮的发展过程。《话说长江》作为80年代初期的电视系列专题片,完全采用声音加画面的创作形式,几乎没有现场声和同期录音,《话说长江》的“纪录片工作者用的是各种型号的16毫米电影摄影机和胶片拍摄。因为价钱昂贵,后期加工、合成也相当复杂,所以在前期通常只拍画面,不作录音,没有同期声,更没有自然的背景声”①。这个解释不无理由,然而,从60年代就开始拍摄有声新闻纪录片,荷兰纪录电影的先驱尤里斯·伊文思在1973-1975年带着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工作者运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在中国3年拍摄了12小时的鸿篇巨制的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纪录片史上重要的电影流派——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之所以能在20世纪60年代肇兴,其重要的技术条件就是16毫米胶片摄影机和同步录音机的兴起。便携式16毫米胶片摄影机极大拓展了纪录片的表达空间,拍摄起来便捷灵活,而同步录音则革命性地打开了普通人的话语声音,纪录片拍摄对象的主体性才得以尊重和显现。《话说长江》摄制于80年代初期,这么大型的摄制以后期演播厅的配音来对画面进行说明并赋予其意义,这显然是由对当时拍摄技术的使用不够充分和制作理念所致。总之,《话说长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开始自觉探索符合电视传播特性的一次壮举。
随着《话说长江》播映后形成的全国“长江热”,总导演戴维宇及其团队接着创作了《话说运河》(1986,34集)。《话说运河》比《话说长江》创作更为成熟、冷静和理智,具有初步的文化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前言”部分外景随机采访观众非常生动,一位拄拐杖的老太太边走边说:“又脏又臭的,有啥拍的?”这体现出人们对于事物多层面认识的真实表达,不再是单向度的赞美和抒情,主持人在对运河的评价中也增加了批判的成分,讲到了运河生态的破坏。《话说运河》“前言”交代了拍摄缘起、摄制组南北对向的拍摄方案以及雨天南线拍摄遇阻的情况,并向观众透露摄影师如何航拍的操作过程。这是纪录片的自我反射式创作方法,让观众从电视机前走到拍摄幕后,在20世纪80年代观众对电影和电视的摄制感到甚为陌生和神秘的阶段,这种自我反射式的方法无疑令观众觉得新鲜和亲切。《话说运河》较早在电视片中运用自我反射式手法,这种手法的使用应该是直接来自与日本电视台几次合作拍摄的启示。另外,1984-1985年,尤里斯·伊文思在中国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著名的自我反射式纪录电影——《风的故事》。胶片拍摄的《话说运河》时期是中国纪录电影和电视纪录片融合的一个时期,摄制人员、摄制技术及摄制手法处于互通有无的阶段。伊文思在中国拍摄真实电影巨作《愚公移山》时,在田间地头和工厂对老百姓进行大量即兴采访的方法以及他的《风的故事》的自我反射式手法的大胆运用也许对《话说运河》“前言”的摄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