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与省思
网络综艺节目的产生发展过程,体现了大众文化消费品从齐头并进到多彩迸发的过程。互联网传播技术为综艺节目生产中的顽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综艺节目得到了变革意义的更新。但细观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垂直细分是否存在生存空间狭小问题
垂直属性和圈层文化一直是近几年网络综艺节目的热词,因为有了划定圈层节目成功的先例,现在的网络综艺节目越来越讲求垂直,走入了一个追求极致的过程。互联网的兴起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圈层群体的出现实则是他们在信息的洪流中对自我边界划分的需求。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聚集在网络中的一处,话语带有强烈的风格,私密性和边界感明显。而垂直类网络综艺节目依托话题效力为圈层群体带来了全新的交流平台和交流形式。作为一种影视产业中的商品,曝光度是必须要考虑到的,圈层自身的独特文化附着在节目中“破圈”,会收获更多的关注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圈层人员既是节目的观众,又是节目垂直领域下的潜在吸引者。
但一味追求垂直细分能走得长远吗?圈层本身就意味着有边界,但现在这种边界被追求受众最大化的网络综艺节目打破,在实现了宣传推广的效果外,也显示出了有限的吸引力。尽管一再降低圈层门槛,能接受圈层特定文化的人群也只是一小部分,当群体内部的话语逻辑不再是“入圈”的必备条件,个体对圈层内容的议论鱼龙混杂时,圈层文化还是原来的核心吗?又有多少受众能够在垂直细分的领域中继续活跃?当这个圈层在媒介环境中活跃度不再时,还能有生存空间吗?
二、年轻用户黏度牢固与否问题
在综合了资金、技术、创意之后,猛烈地去贴合某一类受众,他们会买账吗?垂直类网络综艺节目以科普为主,为的是向观众简明地呈现某一类文化的价值内涵。因此,这类网络综艺节目在制作时选取的是“符号最大化”,即确定了垂直领域下某一文化可以挖掘的符号意义,再配合视听手段、传播手段等构建传播这种符号。例如,《声入人心》以声乐演唱的“高雅古典”为“符号”核心,从选手着装到舞美布置都塑造出高雅的艺术氛围;《乐队的夏天》则以摇滚乐的“独立小众”为价值定位,通过livehouse(小型室内场馆)式的现场编排以及极富个性的嘉宾语录,来突出强调摇滚乐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但是,个体性格势必在节目中遭到一定的舍弃,圈层核心文化也会遭遇一定的扁平化处理。虽然,这是为了吸引更广的受众,但长此以往,未了解文化的多个侧面,仅仅只是将节目内容的呈现理解为趣缘文化的全部面貌,往往会导致认识的偏差,用户只被浅层表象的热闹所吸引,节目一停播,人员就会流失。
三、同质化节目爆发增加会不会被迅速抛弃问题
网络综艺节目几何式爆发增长,在输出优质节目的同时,也出现了节目内容同质化问题。从心理分化层面来看,由于要顾及传播效应最大化,可供制作的符号化的圈层内容没有得到最大化挖掘,一个“文化”被点亮,就会引来一堆“模仿者”“跟随者”。很多网络平台为了能跟上行业风口,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对节目内容进行研讨孵化,就急切地生产上线,最终只会落得个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评价。当内部圈层文化的“独特性”特征不再明晰,
节目的轮番轰炸便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有的节目一味地跟在风口之后,只会是昙花一现,难成气候。
四、网络综艺节目质量能否再上一个台阶问题
如今,网络综艺节目邀请明星加入已是吸引观众的常用手段,并且所谓“流量”越大、“咖位”越高的明星越能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可以说,有网络综艺节目的出现,就有明星的加持,这既提升了综艺品牌效应,也为明星带来很多宣传机会。但依靠明星博眼球能走多远?能够有正向品牌效应、高质量的明星并不多,一些明星上节目还会呈现出一种文化不高、水平有限的状态,这不仅对提高节目质量没有帮助,反而会让节目口碑下降。网络综艺节目竞争激烈、更新速度快,需要迎合市场不断选取热点人物,但很多热点人物并不能承载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和电视综艺节目相比,网络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及参与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养不足,容易为了营销而过分迎合受众,使节目出现“口无遮拦”的现象,出现一些低俗的话语,影响人们的思想。
在当前网络综艺节目中,泛娱乐的内容较多,更有一些节目以低俗化、媚俗化的形式出现,低格调的节目内容引得观众的不适之感越发强烈。鉴于媒体融合的进程还在持续,互联网发展的高速度难以预计,未来的网络综艺节目形态、内容、营销等模式将走向何方还未可知。结合我国目前倡导的文化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试探性地提出一些展望和探索之举。第一,推崇节目的本土原创化。前几年口碑较好的网络综艺节目大多来自别国的创意,如《明星大侦探》,在引进版权又做了本土化处理后收获了不错的播出效果,甚至反向输出到电视平台改编播出,但我们本土化原创的高质量网络综艺节目仍较少。因此,网络综艺节目要重视内容的创新,使内容更贴近民生、民乐、民心,制作者应当深入分析本土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塌下心来付出一定的精力来做前置内容开发,所谓做“人民的文艺”,就是据此出发。第二,善用人才优势。除了知名人物、明星,素人在内容驱动中的力量也不可小觑。无论是文艺人才还是技能人才,将重心放在打造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人才身上也是节目制作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已有节目对“明星+素人”的搭配进行了尝试,但大多限制在艺术领域的呈现上,如果突破艺术领域,到各行各业去寻找人才,带动广大观众看到更广领域的人才的画面呈现是不是能独树一帜呢?这还需要创作者继续深耕。第三,打造学习型网络综艺节目。
现代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非常高,“跨界青年”“斜杠青年”的存在就是一大证明。社会发展更新的速度需要大众不断进行各个门类的学习,但个人总归精力有限,不可能自学所有知识,这时主要承担科普、推广、宣传的网络综艺节目就可以走这条赛道。在垂直细分的趋势下,可以将各个领域的“学者”推上舞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节目中看到汽修师、理财师、设计师、教师等“学者偶像”。只要能够找到内涵、标准、形象都恰当的对象,学习型、知识型综艺节目可能会打开另一片天地。第四,正确处理监管问题。网络环境虽然自由,但也不是无序、无治之地。相关部门应对节目内容审核、监管到位,避免节目同质化、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等问题伤害原创者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促使低质量、过度娱乐化、低俗的节目淘汰,让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节目进入大众视野。网络综艺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生活距离更近,其来源和最终结点都是生活,是大众生活方式的反映。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终极需求从未改变过,新时代青年更是如此。他们依然有对
真实的渴望、对道德的坚守与对美好事物和情感的向往。因此,只有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规律、符合青年的审美需求、符合青年的价值导向的作品,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持续延伸的可能。
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不断兴起,网络综艺节目也在蓬勃发展,并逐渐进入多元主体合作式生产的时代。在这多方尝试突破的过程中,各大互联网公司应积极主动应对,同时,平台与制作方、网络与电视台、大众文化与小众圈层也应互相试探融合,共同打造合作模式,以及基于平台、流量和社交的商业大生态。网络综艺节目的“大片时代”即将来临,未来,这种合作式生产的大片模式是否能够成为行业主流,还有待市场、受众的多方考验。
第一章 网络剧创新型发展模式与路径 / 001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与发展进程回顾 / 001
第二节 网络剧特征初探 / 005
第三节 网络剧发展现状解析 / 008
第四节 媒体融合视阈下网络剧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展望 / 018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026
第二章 网络电影品质提升与品牌升级 / 039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与发展进程回顾 / 039
第二节 网络电影特征初探 / 043
第三节 网络电影发展现状解析 / 045
第四节 媒体融合视阈下中国网络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局与未来路径 / 052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064
第三章 纪录片叙事策略转型与类型化发展 / 078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与发展进程回顾 / 078
第二节 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 081
第三节 纪录片发展现状解析 / 089
第四节 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发展路径 / 091
第五节 案例分析 / 095
第四章 网络综艺模式创新与多元发展 / 106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与发展进程回顾 / 106
第二节 网络综艺节目特征初探 / 109
第三节 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现状解析 / 115
第四节 媒体融合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与省思 / 120
第五章 短视频爆发的机遇与挑战 / 124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与发展进程回顾 / 124
第二节 短视频的表达特征 / 127
第三节 短视频作品的发展路径 / 130
第四节 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作品的发展瓶颈及改进方向 / 136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