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线发行的有关研究属于较有前瞻性和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本书试图从不同角度如艺术影院的发展、网络院线的发展、观众需求的变化、院线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来梳理中国电影产业分线发行的可行路径。
* 本书构建了分线发行的理论体系,详细阐述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分线发行实践,为中国电影市场分线发行提供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经验建议。
第一章 历史回望——中国电影发行的发展沿革
自电影诞生以来,产业属性始终伴随着电影的发展。作为产业,电影被划分为“制片—发行—放映”三个产业链环节。制片作为生产环节,是电影产品从无到有的关键步骤,而发行和放映环节则是将生产的电影产品推销至市场让电影受众接受的过程,这三个环节共同作用,形成了电影传播的全流程。发行,作为连接买卖双方的桥梁环节,对于电影能否触及更多受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进入中国发展至今,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了解、熟悉并掌握中国电影发行的发展历史,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的分线发行理论有更好的认识。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发行市场(1895—1949年)
在电影传入中国之前,国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多为看戏。这种娱乐形式所需要的场所为一个舞台,观众在舞台下观看,如此就形成了很多茶馆、茶院等场所,专供观众喝茶的同时看戏。电影传入中国之后,最初被称为“影戏”,也就是说仍然被赋予了“戏”的属性。如此一来,剧院、茶院自然也就成了最初的电影放映场所。由于当时电影所拍摄的内容多为奇观类且影片的时长较短,因此更多地仍被当作杂耍类节目来吸引观众,比如1898 年在上海徐园的首次放映就是将影片与各式各样的杂技节目穿插起来播放,此后延续放映了几年。这种独特的放映形式是与中国传统的休闲娱乐场所相结合形成的,可以说电影传入初期,电影的发行市场是一种与中国传统娱乐模式相衔接的状态,还未形成单独的电影发行放映体系。
当然,电影作为一种有别于杂耍、戏曲的娱乐形式,一个独立的放映场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西方商人首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由茶院等场所的放映经营逐渐转向独立电影放映场所的建立,即电影院开始出现,比如西班牙人雷玛斯早年开设的青莲阁就是上海第一个电影固定放映点。之后越来越多的商人发现电影的商机,纷纷开设电影院,以至短短10年时间里,建设电影院成了一种潮流。电影院的出现使得电影的放映开始脱离中国传统的戏曲、杂耍娱乐场所,形成了独立的商业体系。独立放映场所的出现也使得电影发行不再是流动的、不固定的模式,而是针对固定地点所做的针对性行为。当然,在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市场上的影片多为外国影片,因此发行和放映也多被外国商人所垄断,中国国产影片的制作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且即便国产影片制作生产出来,也难以或者需要以较为高昂的代价进入外国人把持的电影院。中国国产影片整体的发行放映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并不乐观,但是初成规模和体系的发行市场为后续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影院的建设最初更多是由企业主导或由电影公司来完成的,比如雷玛斯的公司就独自拥有6家分布在上海各地区的影院,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放映网络。而随着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发展,外国人垄断的放映市场也渐渐引起了国人的关注,一些中国企业家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发行放映网络,如上海的中央影戏公司、北京的真光电影剧场等。至此,国产影片也逐渐有了稳定的放映渠道,国产影院的建立对于国产制片业的成长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电影院建设数量的增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已经正式进入了专业化的轨道,并且为了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电影公司往往会掌控多个影院以扩大影片的放映范围。可以形象地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就是以各电影公司为主体的小型影院集团的竞争,但更多的仍然是在某个城市形成的小型集团。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产电影制片业和放映市场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影院公司开始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城市或地域的发展态势,跨地区的影院集团开始成立,影院公司开始寻求更多的发展可能性。这一时期,对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影响较大的是“六合围剿”事件。“六合”就是由明星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华剧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等六家联合成立的电影发行公司——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六家公司的联合也间接促成了它们的发行渠道整合。六合影片营业公司成立的目的之一是针对天一影片公司。由于当时天一影片公司在中国掀起了“古装片运动”,导致电影制片市场全部都赶潮流拍摄古装片,且很多电影公司都是本着捞一笔就跑的心态拍摄,致使多数影片质量堪忧。而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就是打着反对粗制滥造的旗号开始与天一影片公司竞争。在电影发行放映过程中,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当时制定了一条规则,要求电影发行商只能在“六合”和“天一”中二选一,以期实现完全的差异化放映,最后天一影片公司依靠巧妙的竞争手段避免了被“六合围剿”。但是这个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最直接的变化是由于时长竞争的存在,推动了更大规模的发行网络的形成,虽然“六合”这种联盟式的发行渠道有种种问题,但更大规模的发行仍然是电影市场发展的趋势,“六合”的出现也算是中国电影发行联盟的早期尝试。
理论篇
绪 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目的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历史回望——中国电影发行的发展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发行市场(1895—1949年)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制电影发行市场(1949—1992年)
三、打破计划制的发行模式(1993—2001年)
四、实行院线制的发行模式(2002年至今)
第二章 现状描绘——中国电影发行的市场背景
一、电影院线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电影院线市场的政策体系
三、中国电影市场的放映体系
第三章 体系梳理——中国电影分线发行的概念建构
一、国家、行业、观众——中国电影分线发行的三重需要
二、产业经济、文化传播、系统思维——中国电影分线发行的理论基础
三、理论、内涵、外延——中国电影分线发行的理论建构
第四章 经验借鉴——中外电影分线发行的政策比较
一、法国扶持艺术电影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韩国扶持艺术电影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中国扶持艺术电影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中国电影分线发行政策体系构建的不足与建议
第五章 实践内涵——中国电影分线发行的理论阐释
一、作为组织的艺术院线
二、作为阵地的艺术院线
三、艺术院线发展的“困境环”
实践篇
第六章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分线实践
一、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发展概况
二、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分线发行实践
小 结
第七章 地区性电影放映联盟及推广组织的分线实践
一、上海艺术电影联盟
二、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