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一捻芳华 非遗绒花教程
0.00     定价 ¥ 9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1333720
  • 作      者:
    刘梅,征珊珊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在扬州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梅的工作室里,五六个师傅熟练地将手中的蚕丝线和铜丝一捻一绕,再反复修剪塑形,最终幻化成美轮美奂的牡丹、桃花、紫藤、百合、荷花……除了绒花首饰,工作室的橱窗里还陈列着更多华美的工艺品。

在项目筹备之初,编辑团队和作者就达成了共识,要做一本看得懂、学得会、能够传承下去的非遗技艺教程书。为了能专注于图书的拍摄工作,完成所有技法教学和饰品范例的演示,刘梅每天边做边拍十几个小时,用大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书稿和拍摄工作。

跟大多数手艺人一样,刘梅不善言辞,但做到自己钟爱的款式时,会很主动和编辑分享创作心路历程。“你们看这朵凌霄花,我当时对着院子里那颗凌霄看了好几天,反复打样,花骨朵、藤蔓之类的都想做上去,后来传花师傅都嫌我做得太复杂。”“这款蝴蝶的须我坚持不用塑料配件,而是用绒条,虽然那么细很容易剪坏,但绒绒的肯定更逼真。”……

手艺人靠的是双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对刘梅和征珊珊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习得了值得坚守一生的技艺,能让更多人欣赏到绒花之美,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技艺的华彩古韵。再过几年,刘梅要将绒花技艺的接力棒正式交给女儿征珊珊,所以,这本书也是刘梅对自己非遗传承人身份与使命的纪念,是对“一生一世一贯”执着精神的致敬。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梅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

绒梅qi品牌创始人

从事绒花事业近40年,其作品被中国邮政《起航新时代》邮册收录,其经历被《中华遗产》《中国妇女》等杂志报道,曾受邀参加各大非遗组织活动,宣传推广绒花制作技艺。

 

征珊珊

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绒花制作技艺”传承人

绒梅qi品牌主理人

刘梅之女,“90后”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新制作了多种配饰和工艺品,为拥有千年历史的扬州绒花技艺赋予了新内涵。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线试读:

起源与历史

绒花又称“宫花”“喜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雅俗共赏的传统手工艺品。绒花艳丽多姿却不失优雅,美艳动人却美而不娇,被世人称为手工艺品中的“小家碧玉”。

绒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时的仕女喜欢把鲜花戴在头上作为装饰,即“簪花”。但鲜花受制于时令,并不是四季常有,而且还容易掉色。因此,出现了不枯不败的绒花。绒花谐音“荣华”,有吉祥富贵的寓意。绒花不仅作为“宫花”上贡朝廷,还深得百姓欢迎,其产业越来越繁荣。

到了宋代,绒花制作仍以头戴花为主,无论男女老幼,皆以戴花为美。元代、明代,人们对绒花有了多样化的需求,人们根据不同的时节,制作不同主题的绒花。

至清代,绒花依然是宫中嫔妃和市井百姓钟爱的吉祥饰物,其样式玲珑小巧、活色生香,秀雅于鬓间。

清末至民国期间,绒花行业经历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绒花真正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大众化装饰的一种,簪戴四时绒花的习俗在这个时期广为流传。绒花的种类有了新的变化,从以前单一的首饰绒花,拓展到审美与实用性兼并的戏剧花(舞台表演时使用)、胸花、帽花、礼服花等。

从古至今,绒花的应用与节庆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色彩鲜艳,既可奢华大气,也可秀雅玲珑,不仅为节日增添吉祥喜庆的氛围,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扬州绒花的古韵新容

扬州自古制花业就很发达,是全国著名的工艺花产地,在唐代,扬州绒花已作为“宫花”列入贡品。

民国初年,扬州制花业生产和经营集散中心在湾子街一带。之后,湾子街绒花艺人到江都砖桥传授绒花制作技艺,这一带的绒花业便迅速兴起,成为扬州绒花的一个重要产地,被形象地称为扬州的“花窝”。至今,江都砖桥 的丝绒工艺老厂中,还有老手艺人在做花。

民国以来,绒花的家庭手工生产比较普遍,绒花的生产和销售更多是靠手艺人自己。一种方式是建固定的铺坊,多是前店后坊的形式;另一种是推车挑担,走街串巷。后者就是人们口中“流动的匠人”。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王喜根在《扬州古巷风情》中记录道,扬州镇上除了固定的绒花店,大街小巷还不时出现些身背圆屉、手拿长柄镗锣沿街卖绒花的人。圆屉一般有四到五层,每层装有样式各不相同的绒花或半成品。卖花人常常会找个热闹的市口,把装满绒花的圆屉摆在地上,供客人欣赏挑选。有时卖花人还会准备半成品的绒条,根据顾客的需求,现场制作独一无二的绒花饰品。人们有新春戴花以讨个吉祥如意兆头的习俗,每逢过年,是绒花生意最红火的时候。绒花规模化生产后,市集、庙会上也经常能看到绒花的身影。

后来,因鲜花不再稀缺,纯手工制作的绒花渐渐被各种材质的头花、胸花等取代,大部分扬州绒花手艺人选择转行。近些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起,代表华夏衣冠的汉服备受青睐,与之相得益彰的绒花饰品随之回归人们的视线。

如今,扬州绒花制作技艺迎来新一代传承人,“90后”挑起非遗传承的重担。他们将像老一辈“守艺人” 一样,笃定坚持、守正创新,用“一生一世一贯”的执着精神,努力将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绒花技艺传承下去,并用年轻人更易接受的形式,让非遗“道不远人”。

虽然绒花不如金银饰品光彩夺目,也没有翡翠玉石的自然灵性,但它却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美学,承载着传统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手工的温度赋予蚕丝生命,盛开出荣华不败的传奇之花。


展开
目录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