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2007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方永刚
把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
从一九八六年第一次登台讲课,到二〇〇八年病逝,在二十二年的时间里,方永刚一直没有离开过讲台。他热爱自己的教师事业,他用自己燃烧的人生,诠释着什么叫践行信仰的播火者。
方永刚最初的讲课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一九八七年十月,他调入了舰艇学院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之后,他主要讲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我要把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这是方永刚给自己设定的讲课标准。
这样的理论课会讲得让人喜欢听吗?
方永刚做到了。
大连小龙街的干休所里住的都是离退休干部,干休所发出了通知:邀请舰艇学院的方永刚老师来讲课,题目是《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时间定在那天的下午三点至四点,地点在干休所二楼会议室。
“哎,你们看到所里贴的通知了吗?下午有一个讲座。”
“我看到了,我还以为是请了医生来讲怎样预防‘三高’的养生保健课呢。原来是理论课,这个理论课有什么好听的?不去了!”
干休所的许多老干部对方永刚不了解,对理论课也不感兴趣,这是事实。
在这个小龙街干休所里,还住着一位老红军,他资格老,年龄大,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他问儿子:“听说有人要来讲党的创新理论,我想去听听呢!”
儿子阻拦他:“老爸呀,您都多大的年龄了!还有心脏病,就别去了。”
老红军挺犟:“我是老红军,也是老党员,党怎么创新,我真想去听一听!”
“ 讲座一个小时呢, 时间长, 您身体受不了!”
“ 那我听半个小时不行吗? ” 老红军先让一步。
“ 不行, 听十五分钟吧! ” 儿子又给减了一半。
“去,听听再说!”父亲坚持着。
儿子看拗不过父亲,迁就地说:“好吧,咱先说好了,就去十五分钟,听一会儿就回家。”
老红军同意了。
方永刚每次讲课都非常动情。
“各位前辈,大家好,如果当年你们没有坚定信仰,跟着党打江山,浴血奋战,我们今天怎么能坐在这个温暖如春的会议室里,回顾过去走过的历程呢?所以,在座的各位老前辈,比任何人都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党如何带领十亿人,朝前走……”
方永刚讲的是理论课,但他绝非空洞地讲理论,他总是从故事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切入,如同邻家的孩子一样与老干部拉家常,亲切而朴素,忽而举例分析,忽而概括总结。
十分钟过去了,老红军听入迷了,根本没有要走的意思。半个小时过去了,连老红军的儿子也被方永刚的讲课吸引了。
老红军一直听完了方永刚的课,一个小时一动也没动。
听完了课,老红军上前拉住方永刚的手,竟然当场哭了出来:“孩子,你讲得太好啦!你把我多年的心结都解开啦!”
本溪电视台新闻部有一个见多识广的新闻记者。这一天,电视台的台长找到了他:“交给你一个任务,去大连出一趟差。”
“到大连?什么任务?”
“大连的舰艇学院,有一位姓方的年轻老师,在大连市的一个礼堂做理论报告,你带着摄像机录个像,回来报道一下。”
这位记者一听,耸了一下鼻子,不太情愿地说:“理论报告有什么新闻亮点呀?能不能派别人去?”
台长眼睛一瞪,说:“省里的好多新闻单位都去,你赶紧准备吧!”
方永刚在报告会上的简练开场白一下子就吸引了在场的听众,他的报告旁征博引,大张大合,语言风趣,会场气氛十分活跃。这位记者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什么样的演讲都见过,但还是被方永刚的讲课吸引了,竟然听得入了迷,差点忘了打开手里的摄像机。而他身边的一位报社记者,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怕耽误,中间休息时才一路小跑去了趟洗手间。
听方永刚的课,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收获,也是一种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
方永刚带过的一个研究生,曾用数据调查的方式,对自己的导师在讲坛上的艺术魅力进行过分析。他说,有一次方永刚在大连轻工学院大礼堂做报告,时长一个小时零十分钟。在这场报告中,观众自发鼓掌的次数高达三十二次。
辽宁监狱警察培训中心想请方永刚来讲课,单位领导有些不放心,说:“咱们还是要谨慎一点儿,政治理论课那么枯燥,不好讲,要是把人都给讲跑了,怎么交代呀?”
最后,他们商量先派两人去偷偷“查课”,就是不打招呼,先听一听方永刚在别的地方讲的课,然后再决定是不是邀请他来。
两个“侦探”出发了,在方永刚报告会的会场上当“卧底”。
嚯!这一查不要紧,他们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来“查课”的目的。“这课讲得太好了,真是精品呀,让我们大开眼界,收获满满,比听评书还过瘾呢!”
给自己起了个名字 1
一双布鞋 5
小发明 11
最佩服唐僧 17
考了第五名 23
向小燕子学习 29
难忘一九七六 35
微弱的油灯下 41
学岳飞精忠报国 49
新的里程 55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63
重要的选择 71
你好,大连 79
一张汇款单 85
第一次上讲台 91
把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 99
博采众家所长 107
三个条件 113
返场 119
把病床当教室 123
传播信仰的火种 129
独特的结婚照 133
乡情亲情 139
与病魔的博弈 145
信仰的力量 153
我和春天有约 159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