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多面手:轻型卡车》:
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体系,联营公司将参加联营的企业分为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在南汽联营公司,江汽属于半紧密层,产、供、销由联营公司统起来,但人、财、物仍归地方管。江汽的直接领导是江西省机械厅,这样一来,头上由一个“婆婆”变为两个“婆婆”,孙敏左右为难。如果纯粹为企业发展着想,最好把江汽并入南汽,人、财、物、产、供、销全部划转,企业也便于运转。江汽穷得叮当响,既没什么好设备,又没有著名品牌,要了有何用?更何况,江汽身上还有5600万元的债务,谁愿意“替人还钱”?夹在两个“婆婆”之间的尴尬处境实在难熬,南汽联营公司也没给江汽带来任何“脱贫”的希望。与其跟着一个不靠谱的上级“打小工”,不如自己出去闯天下。
头上的紧箍咒已经戴上了,要摘下来可不容易。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们的归属意识特别强,走到哪里都要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孙敏想走自己的路,需要“跑部进京”去找项目,但北京的部、办、委都要认出身。孙敏回忆:“我们必须通过南联公司这个渠道才能跟中汽总公司和部委建立联系。那时,如果我要去中汽总公司汇报工作,必须先到南联公司,请他们开张介绍信,这样到北京后才有正规接待。到后来,大家熟了才省了这道程序。一方面,我们得跟南联公司建立关系,让他们承认我们是小兄弟、是成员,并定期去报告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争取更好的发展。这个矛盾当然很大,但我们也没办法。”
从南汽联营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当时划归南联公司旗下的还有江淮汽车制造厂、福州汽车制造厂、武汉汽车制造厂。最后,江淮汽车毅然“独立”,才有了今天的发展,而福州汽车制造厂和武汉汽车制造厂日渐式微。事实说明,依靠行政联营手段“拉郎配”,无法解决亏损企业的出路问题。
在中汽总公司与五十铃谈判时,孙敏为给江汽找出路,也来到了大海对岸的日本。孙敏认为,轻型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当时,五十铃销路最好的地方是广东,五十铃的驾驶室乘坐起来特别舒服,在轿车一车难求的时候,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把五十铃买来当轿车。五十铃不光乘坐舒适,而且质量可靠,正常使用的话,几年都不需要维修,可以节省大笔维修经费。市场和用户需要高品质的轻型卡车,BJ130、NJ130眼前好卖,那是因为用户没有挑选的余地,这些国产车才跑几百公里就开始出现毛病,进修理厂成为常态,看看满大街的汽车修理厂里修的都是什么车?都是国产车。虽然买的时候价格便宜,但也架不住三天两头交修理费啊!价格低、质量差的车,今后没有出路。
孙敏回忆:“北京方面没有醒过来,当时很多人都没醒过来,我却醒过来了。通过市场调查,我认为,轻型车必须向高端发展,所谓高端就是高品质、高可靠性、极少的故障率,甚至比轿车的故障还要少。所以,我千方百计地要生产五十铃,而且要么不做,要做就做80年代的新产品,也就是五十铃N系列。”
1984年1月,时任江汽副厂长的孙敏东渡日本,开始直接跟五十铃接触。此时,来找五十铃的中国企业不少,经过和五十铃公司反复磋商,并得到南汽联营公司和中汽总公司的确认,在中汽总公司技贸结合引进日本五十铃N系列技术行业布点中,有了江汽一个名额,这相当于给江汽引进五十铃技术“背了书”。1985年3月,江西汽车制造厂与日本五十铃公司签订《五十铃NKR542LW双排座汽车技术转让合同》。孙敏如愿以偿地从五十铃公司得到了五十铃NKR的技术。双方签署了7个合同和协议,包括技术转让协议。江汽很幸运,因为五十铃的技术已经转让给中国其他企业了,所以五十铃公司对于江汽的入门费和技术转让费收取得很低,还以相当便宜的价格卖给了江汽整套驾驶室的高质量模具。考虑到中国复杂的人事和行政关系,孙敏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