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蒙台梭利极简育儿法:3岁开始学自立
0.00     定价 ¥ 49.8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4621745
  • 作      者:
    [日]明衣
  • 译      者:
    张欣然
  • 出 版 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明衣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认证教师。

两个孩子的母亲。

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小学教师。

她发现,在以家长为主导的环境中,孩子的个性很容易被抹杀。受到这种冲击后,她对日本教育现状产生了强烈的疑问。

自从接触了蒙氏教育,她长期怀有的疑问慢慢被解答了。于是,投身于蒙氏教育。

她以“蒙台梭利教师明衣”为名,活跃于各网络平台。在Instagram上,她获得了7万粉丝。在Voicy上,她创办的蒙台梭利育儿广播已超150万次播放。她还回答了超过1500条育儿咨询,深受家长们的认可和喜爱。

现在,她主要以分享蒙台梭利育儿知识、组织研讨会的方式,致力于实现让孩子受到尊重。


展开
精彩书摘

身为家长的你,是否有这样的烦恼呢:从育儿那天开始,虽然很想帮助孩子成长,却不知道该怎样参与其中,也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交流。

育儿,向来被人们当作一件平常事,其实它非常深奥,是孩子成长的助力。

若想做好一件事情,则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同样,只要掌握了孩子的特性和与之相处方式的要点,育儿也会变得轻松而有趣。

我是蒙台梭利教师明衣,曾经当过保育员,现在主要以分享蒙台梭利育儿知识、组织研讨会的方式,致力于实现“让孩子受到尊重的社会”。

我有两个孩子,和大家一样,我也是一名家长。

很久以前,我就非常喜欢孩子,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保育员。

然而,我在终于成为保育员之后,发现现实和梦想完全相反。在以家长为主导的环境中,相比于个体,人们更重视集体,因而孩子的个性很容易被抹杀。受到冲击的我对日本教育现状产生了强烈的疑问。

就在这时,我有机会接触了蒙台梭利教育法,即蒙氏教育。越了解其思想,越感觉长期怀有的疑问慢慢被解答了。

我发现未来教育需要蒙氏教育思想。于是,我辞去了曾经梦寐以求的保育员工作,正式开始学习蒙氏教育。

越了解蒙氏教育的本质思想,我就越强烈地想把它介绍给更多的和孩子打交道的人。这种想法促使我走到了今天。

在家长们向我咨询的日常育儿问题中,一些问题高频出现。本书选取了这些问题,并依据蒙氏教育思想来回答每个问题该怎样解决以及如何对待孩子。

在传播蒙台梭利育儿知识的过程中,我收到了很多反馈:“真想早点儿知道。”“自从得到了解答,育儿更轻松了!”……这样的反馈让我感激万分。

刚开始育儿时,众多家长对许多问题总是摸不着头脑。渐渐地,他们明白了一些知识,如“孩子有这样的特点”“这件事很重要,需要注意”,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内心也会变得从容。

当然,家长需要知道的是,并不是读了本书之后就会出现奇迹,这本书也不会给孩子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

但是读了本书之后,相较于从前,我们能更加理解孩子,并能在育儿的过程中找到宝贵的事物。

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将发生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也将发生改变。最终,孩子在我们眼里不一样了,并且真的发生了改变。

育儿就是助力孩子成长。如果本书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或者发现宝贵的事物,从而让大家获得幸福,我将不胜荣幸。

 

蒙台梭利教师 明衣

 

【样文】要求得不到满足就磨人——巧妙应对“不要不要期”的孩子从妈妈身上分离自我的变革期

孩子到了1岁半,自我意识更清晰,很多时候不按家长的期望活动。而且,只要他的要求没得到满足就会大发脾气,习惯说“不要不要”。

孩子到了2岁,便正式进入“不要不要期”,开始在各方面都和家长对着干,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恶魔两岁期”。

但是,孩子这个时期真的是“恶魔”吗?孩子只是单纯在说“不要不要”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首先家长要了解“不要不要期”是什么。

孩子诞生到这个未知世界,妈妈一直是他心中的路标。而“不要不要期”就是孩子从妈妈身上分离自我的变革期。在这迈向自立的重要节点,孩子心中迎来了巨大变革。

从出生到1岁左右,孩子不能理解自己和母亲的区别。1岁之后,孩子能自己活动,可以抬头、爬行,就逐渐意识到:“嗯?我和母亲是分开的?”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孩子会走路后,不用依靠家长也能很好地活动,物理上和妈妈分开的时间越来越多,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于是,孩子不再认为“母亲和自己是一体的”。

3岁前,孩子一直花精力从母亲身上分离自我。“不要不要期”就是孩子自主完成分离自我的时期。

 

孩子一心渴望自立

“不要不要期”还被称为“第一次叛逆期”。但“叛逆期”这个说法,是从家长的视角来看的。

孩子从出生到1岁,在换衣服、出门、回家等方面,基本上是按家长的节奏很顺利地进行着。

但是,到了1岁半左右,要换衣服,孩子说“不要”;要出门,孩子说“不要”;要回家,孩子还是说“不要”……

以前不费功夫就能顺利进行的事,现在都要一一花上时间和精力,不能按家长的想法顺利开展。

不能如意的原因在于孩子表现出了“我不要”

“这不对”的想法,家长因此觉得这一时期是“叛逆期”。

其实,孩子绝对不是想反抗家长,让家长烦恼,他只是一心渴望自立。

 

和“不要不要期”的孩子相处的要点

在“不要不要期”,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生,他们的意志也萌生了,他们极度渴望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因此,家长只要提议“去做×事”,孩子就会运用自己的意志,用尽全力说“我不要”。

那么,在这样的“不要不要期”,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自立呢?

我的建议是,注意以下六个要点(以从公园回家的情景为例):

1.提前告知节点

如果家长突然和孩子说“回家吧”“结束了”,孩子没有心理准备,反而会哭闹。

建议家长提前告知孩子“再玩一会儿,我们就回家啦”。这样,比起突然告知,孩子能做好心理准备。

等差不多要回家了,就清楚地告诉孩子节点:“把你现在的事情做完就回家啦。”“再滑一次滑梯就回家吧。”……

2.告知接下来的乐趣

告知孩子下一个活动的乐趣,比如:“我们散步回家吧,这样就可以发现很多美好的事情啦!”“我们比赛,看谁先跑到自行车停放处吧。”“回家后,可以玩玩具啦。”……

孩子年龄较小时,不能有预见地行动。

因此,接下来做什么?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把这些告诉孩子,能够帮助他转换行动。

3.寻求协助,拜托对方

前文曾提到,家长不要单方面命令孩子,而要有意识地转变说话方式,寻求协助或者拜托对方。

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段,家长都必须尊重他。尤其是在“不要不要期”,一定要尊重孩子,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

4.理解孩子的感受

即使家长提前有意识地做到了上述内容,孩子有时还是会说“不要不要”“不回去”,或者哭闹。

这种时候,请家长先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开心,不想回去吧?”“还想玩,对吧?”……把孩子说的话、讨厌的事复述出来。

有些时候家长很难推测孩子讨厌的是什么。这种时候,可以只说:“不愿意,对吧?”重要的是,要向孩子传达“我明白你的心情”。

孩子不是随意地发泄情绪,父母是他最喜欢、最信赖的人,他希望自己得到父母的理解。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