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个工业区成功发展的案例分析,它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在于解读中国小企业的运行机制(dynamics),以及它所代表的另一条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路径。把高阳的经验作为乡村工业增长的一种模式,本书将从两个维度进行探讨:一方面是企业家和企业个体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是产业(industrial)组织的结构。关于企业家和商号的个体经营活动,笔者强调20世纪中国小企业组织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以往商业惯例(business practice)之间的联系。企业家们如何在传统经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创新?在缺乏现代银行体系的情况下,他们依靠的金融形式是什么?他们如何为他们的产品寻找市场出路?如何测定市场需求?他们如何组织自己的企业?如何招募雇员?当他们的资本财产(holdings)增加后又会发生什么?最后,高阳乡村工业的成功是否归功于工资的低廉?
目录译者序1中文版序1致谢1上篇
工业区和高阳增长模式
找回企业家的声音第一章工业区的建立
第一节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
第二节技术的开端——铁轮织机
第三节高阳商人和新式织布工业
第四节招募纺织者
第五节进口替代
第六节日本的出口计划和高阳的棉花产业
第七节织布工业的增长周期
第八节生存的新策略
第九节技术革新与复苏
第十节1930—1933年高阳织布工业的危机
第十一节复苏和新的繁荣(1934—1937)第二章高阳的企业家们
第一节布线批发商号
第二节从作坊到小规模工厂生产
第三节高阳商号和中国商业史的研究第三章乡村织户
第一节生产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新的社会关系:团结和冲突
第三节保持竞争力第四章销售网络
第一节华北的棉织物市场
第二节市场扩张
第三节销售策略第五章共有资源
第一节帝制末期的中国商会组织
第二节推销高阳模式
第三节商会和县政府第六章战时崩溃
第一节战争期间的企业家资本
第二节战争年代的纺织者们
第三节工业区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第七章从市场到计划:第二个增长期
第一节过渡的分期
第二节新的经营策略——私营和国有企业
第三节土地改革,作坊资本,染色和整理部门
第四节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五节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扩张
第六节最后的转变
第七节国家计划与小规模工业模式下篇
企业家传统第八章从计划到市场:第三个增长期
第一节经济改革政策
第二节改革和乡村工业的增长
第三节高阳改革的开端
第四节发展轨迹
第五节企业家遗产与第三次增长
第六节当代高阳工业第九章现代企业中创业的精神遗产
第一节股份合作制企业
第二节乡村企业融资
第三节企业增长模式
第四节招募管理人才
第五节商业合伙制的稳定性
第六节劳动管理关系
第七节企业、乡村和地方政府
第八节私营企业和乡村结论
高阳模式与高度社会主义化的传统
改革期间的私营企业与政府
当代中国的工业区模式参考文献索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