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突破,不可不读的心理自助读本。
如果有人经常强迫你做这做那,丝毫不顾及你的想法,这意味着什么?你是否很希望摆脱这种状况?或者你是否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控制别人的倾向,以免伤害他人?
这本书正准备为你解决这些难题,本书以全新的观念阐释了父母专权、孩子逆反、夫妻莫名其妙的口角、朋友因为小事而反目、同事间无缘故地看不顺眼等一些人际现象的成因和并提供了解决方法。案例翔实,说理通俗易懂。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不经意的行为,正确理解和应对周围试图控制你的人,同时适度掌控自己对他人的支配欲,与周围的人和谐共处,从而走向自信幸福的人生。
许多人谈到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时,通常会说:“阅读《不要用爱控制我1:如何识别和有效应对控制你的人》,我了解了我与他人的控制欲,我知道了如何应对生活中被控制的困境。”
“震撼!人际关系领域的根本性突破。”
——美国《新闻周刊》
第一部分
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
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为的破坏性。 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
第一章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无意识不是控制的理由,它只是让控制成为可能。
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你是否时常会遇到交流困难的情形, 无论你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当时的所思所想。事情并不大,可让双方都很不愉快。
每个人都会有交流不畅的时候
梅走向公司会议室时,脑子一团乱麻,手头那些工作上的琐事,让
她有些心不在焉。
“噢……”她刚推开门, 一阵欢呼声扑面而来。
“生日快乐!”屋子里所有的人一起叫起来。
“哦,天哪!我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梅又惊又喜,“谢谢大家!”
“嘿,梅,不会吧?”同事蒂嚷嚷道。
“真的忘了。”梅说。
“得啦,你肯定知道的。你知道我们要为你开生日派对。”蒂坚持说。
“我真的不知道。”梅认真地解释说。
“你知道我们为你订了蛋糕,你正等着呢。”蒂的口气已略带嘲讽。
“我发誓,的确不知道。”梅有点无可奈何。
“别这样,你就承认你是假装吃惊的吧!”蒂还是不依不饶。
“你们别争了,开始切蛋糕吧。”旁边有人不耐烦地说。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生日蛋糕,梅却觉得沮丧极了。
“蒂今天怎么了?这么固执,干吗非要强迫我承认我确实不知道的事情?”
梅不明白,屋里其他同事,对她们的争吵似乎也感到莫名其妙。
“没人想在开派对的时候看别人争吵。”梅想,“我并不想争论什么。”
她只是感到蒂的随意猜测侵犯了她,下意识进行反驳而已。这个生日被蒂弄得挺不开心的,而其他同事,在她们争论时也挺尴尬。
这件事,让她想起许多类似的情形。当她向朋友们说起时,他们常说:“小事一桩,我也经常碰到,你别太在意。”
忘记自己的生日是有点奇怪,但问题的关键是,蒂无法认真听梅的释,她也不想去真正理解梅的想法。
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
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
确切地说,此时此刻,无论你与他们认识多久,无论你如何向他们表白,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解释,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想法,不会去真正了解你。他们可以对你说三道四,随意下定义,根本不认为你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别的个体。
当你遇到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常常会遭到“抹杀”, 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在夫妻或父母与孩子等一些特别的关系中,这种行为还可能会伴随着辱骂和毒打。
而为维持这些特别的关系,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
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
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
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大到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暴力行 为,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都是问题的核心。反对他人的行 为——不管是轻微的,例如轻蔑的眼神,还是强烈的,例如对别人大发 雷霆——都是没有目的但又似乎可以理解的。这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
因为这些现象,通常只是试图控制他人的一些表现而已。
现在,请你与我一起,从诸多无意识行为中寻找其真正的目的, 发现事情的真相。我想,我们之所以还不知道人们总想控制他人的缘 由,是因为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太普遍了,大家都觉得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时,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对人对事适度掌控,生活才能惬意
那些伤害我们情感甚至身体的人,都自认为有操控我们的必要。这一发现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挖掘这种需求形成的原因。
文化习俗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信仰不同都是支配和控制 行为的主要形成因素。但我们不能完全归因于此,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控制别人的需求是一种很难抑制的冲动,控制者就像着了魔一般,一下子失去了理智。
产生这种冲动的主要原因,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挖掘出来是无法改变的。认识不到原动力,我们会一直困惑着、痛苦着。
为了揭示这种控制力量,需要考察它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旦弄清楚它的影响,我们就会知道它是什么,并尝试着化解这种力量,而不是忽视或者抑制它。
在认识了这种控制力量和它的影响(消极的或积极的)之后,我们还要与它为友,与它和平共处,避免因压制它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第一部分 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
有些人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却一点都意识不到这些行 为的破坏性。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 杀”了。
第一章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003
无意识不是控制的理由,它只是让控制成为可能。
每个人都会有交流不畅的时候/003
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004
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005
对人对事适度掌控,生活才能惬意 /005
第二章 你有控制别人的行为吗? /007
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答案的某一细 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意识行为? /007
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009
意识到了自己的控制行为,却欲罢不能/010
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 /012
人际关系紧张的人,侵害行为的结果与初衷总是背道 而驰/013
行为发生的情境很重要/015
第三章 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017
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也不会好/017
再好的舵,也需要头脑清醒的舵手来掌控/019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021
失控的时候,他们该何去何从?
变故之后的失控是可以理解的 /021
正常情况下的失控行为,就让人难以理解 /022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024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
自我定义过程中,你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025
精神边界是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分界线/026
身体边界的开放程度,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027
精神边界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失控行为/028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029
给自己下定义,这是我们的自由。
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可以产生自我感/030
被动式人格分裂是父母对孩子不断进行的心理扭曲 造成的/031
孩子的边界往往对一切教育开放 /033
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论,会使孩子失去自我/035
主动式人格分裂使孩子被迫与自我感觉决裂 /037
创伤导致的人格分裂 /038
文化环境导致的人格分裂/039
人格分裂会使感觉、知觉、直觉丧失/040
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真诚又充满爱心/041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044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 人下定论。
保持真实的自我,虽然痛苦,结果却很幸福/045
第八章 伪装及其影响 /047
只有在演戏时,别人才能够决定你的角色。真实生活中,如果 有人按他们的意志给你分派角色,他们就是在玩“伪装”游戏。
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047
在有人试图强行控制你时,要懂得保护自己 /048
识别控制行为并不容易 /049
长期形成的习惯,容易削弱对控制行为的识别能力/049
所处的环境也会逼迫我们抛弃自我/050
需要明白的几个关键问题/051
与强制力为友,控制者和被控制者都能摆脱困境 /219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