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志愿服务实践,在近40年的飞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一路高歌地把志愿服务实践推进新时代的同时,也从未忘记将志愿服务的总结回顾视为志愿嘉许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星级志愿者评比,到“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推选,再到举办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这些努力都是力图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当前优秀志愿服务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这些志愿服务实践经验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无疑会进一步起到助推新时代志愿服务发展的作用。
在接到《志愿服务案例》编写任务后,编写组深感责任和压力。不仅仅因为我们鲜有前人经验可以参考,还因为我们纠结于如何更完美地细分案例领域、确定案例结构、选取案例代表等等。最终,在丛书主编魏娜教授领衔的专家组的指导下,结合2016年《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把志愿服务组织工作的重点放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领域”的指示精神,编写组最终确定了志愿服务案例的涵盖领域:扶老志愿服务、助残志愿服务、助学志愿服务、恤病志愿服务、扶贫与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应急救灾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和其他类别志愿服务(包括社区志愿服务、国际志愿服务、专业志愿服务)。考虑到《志愿服务案例》作为志愿服务培训教材的属性,编写组在每一个领域的案例阐述之前,都专门拿出一节的篇幅,以概述的形式对该领域的志愿服务进行常规性知识普及,再辅以优秀案例进行实践佐证。关于案例的选取,我们首先通过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平台,成功征集到了682个完整案例,再向部分志愿组织负责人、最美志愿者、志愿服务研究专家征求意见后,兼顾时效性、常态性及时代性特征,并结合实地调研,最终选取了20多个在全国范围内深具影响力、知名度、示范性的案例,以期把它们的优秀经验带给更多热衷于志愿服务学习和研究的朋友们。
我们是一群“因爱聚集,为爱坚持”的人。我们的核心编写团队来自全国的7个城市,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教师,并且拥有较为丰富的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其中,徐子恒(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李辛(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孙志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贾学龙(辽宁科技大学讲师)、秦沛鑫(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学校部部长)、吕玉(常熟理工学院团委副书记)、黄加荣(广西炭火行动助学志愿者协会创始人)、王丽蕊(北京市第四社会福利院党委副书记)承担了主要章节的编写工作;周林波(西南大学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张俊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钟平(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培训部部长)对全书内容进行了修订和统稿;西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蒋裕涵,硕士研究生周叙辛、吴婧越、刘丽莎、朱恒宇、雷彤、王乐、吴琳也为案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做了大量的工作。
很庆幸我们得到了诸多的帮助和指导。特别感谢专家团队对本书提纲和书稿的审定,尤其是陆士桢教授、魏娜教授、张晓红教授、侯欣教授提出的大量中肯意见,使得本书能够在理论高度和实践效度上更进一步;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海燕老师在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当然,从志愿服务的汪洋大海中撷取几朵最美的浪花,对于编写团队而言,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取舍过程。由于能力和水平的局限,即便我们已经尽心尽力,本书也难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还请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给予批评和指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