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的民本政治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高追求目标。它强调政治要将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利益处理好,政治就会清明。人民和执政者的关系常常被比喻为水和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古人执政的民政文化,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形成了“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发展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无论是强调为人民服务,还是提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以及强调民生和“我为群众办实事”,都是民本文化的体现。在强调民本文化的同时,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平等文化,特别注重避免特权思想,认真对待每一个民众的诉求。《论语》记载了孔子的平等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也使得平等主义成为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与之相关的讨论包括公平、正义、公正等价值。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除了突出民本文化之外,也非常重视平等。无论是早先主张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当前将共同富裕作为战略主张,都是平等文化对于治理影响的体现。因此,民本平等文化是中国治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治理目标的价值判断。
接诉即办改革始于市民诉求,终于问题解决和人民满意,蕴含民本平等文化。从某种程度上看,接诉即办就是按照民本平等文化进行治理改革的实践,鲜明的文化和价值追求是行动的指南。民本平等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需要在回应具体民众诉求中体现文化的规范意义。接诉即办改革通过高位推动,重新激活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严格落实诉求受理、高效办理和及时回应等环节,形成了政府行为和民众诉求之间有效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与其他改革相比,接诉即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民本文化需要持续遵守。除了将民本文化作为行为规范之外,接诉即办还认真对待每一个北京市民的诉求,体现出平等思想。在西方国家,也存在311等非紧急救助热线,很多研究表明政府并不能够公平回应每一位市民的诉求,通常富裕地区居民以及白人等群体的诉求能够得到更好的回应;相反,社会中最需要被回应的弱势群体和少数族裔群体的诉求往往被有意忽略。为此,在西方学者对非紧急热线的研究中,公平和正义是一个重要主题。北京市在推行接诉即办改革时,真正做到了贯彻平等文化,对所有诉求者都同等对待,没有任何歧视。事实上,很多市民的不合理诉求以及反复提出诉求也并没有受到限制,政府只是强调通过批评教育、说服等手段引导民众合理使用公共资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