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视角下的反贫困社会工作研究》:
(一)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志扶智”对实现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促进农村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在思想层面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意志力,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转变我国各类帮扶力量的扶贫方式,让贫困人口由被动地接受救济转变为主动脱贫;三是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返贫现象,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四是有利于树立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贫困人口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好、更快地打赢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战。
(二)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奋力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小康的社会,既要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也要实现精神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只有人们的精神素养得到发展和提高,才能够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既要增强物质力量,也要增强精神力量。始终不渝地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是“扶志扶智”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较低,“等、靠、要”的思想时有出现,这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彻底脱贫的实现。二是“扶志扶智”有利于消除精神贫困,即从思想上调动贫困人口主动脱贫,树立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三是“扶志扶智”有利于增进贫困人口对共同富裕的认同感,可以最大范围地增进贫困人口对共同富裕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
“扶志扶智”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首先,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为经济发展需要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群众团结一致、努力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农村群众的“志”和“智”扶不起来,就无法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将“扶志扶智”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始终,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有利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扶志扶智”可以通过鼓励当地农民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方式,打造创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增强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的发展动力。“扶志扶智”有利于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进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三是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充满动力、充满热情的氛围。“扶志扶智”可以激发贫困人口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使农村向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迈进。
其次,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自治。农民是我国数量庞大的一类社会群体,也是农村基层政治文明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的主力军。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农村事务管理效能的提高,维护农村的社会秩序;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扶志扶智”有利于加强农村的基层自治,推进民主社会的进程。对贫困人口进行“扶志扶智”,有利于发挥农村贫困人口的主动性,增强贫困人口的民主权利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主动参与农村的自治管理。
最后,有利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定文化,是一种带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农村文化从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日渐式微,这不利于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
农村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群众的参与,“扶志扶智”是从农村群众精神层面进行介入,对农村的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是有利于创新农村文化形式。“扶志扶智”可以鼓励贫困人口主动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激发贫困人口的创新意识,从而丰富文化活动,创新文化形式。二是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文化。“扶志扶智”可以鼓励农村群众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自主开展和参与更多文化活动,推动区域特色文化的形成。三是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扶志扶智”有利于丰富贫困人口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有利于加深贫困人口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扶志扶智”可以使贫困人口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居民的凝聚力,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