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承担《马儿探路未停蹄:厉以宁改革论著评述(2002-2020)》的撰写工作,说来也是机缘巧合。2016年夏,有出版社联系厉以宁老师,计划再版一位师兄于2002年撰写的图书《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厉以宁》,并希望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内容扩充。当时我长伴厉以宁教授身边学习,有幸承担了这一工作。可能是燕园生活过于安逸,当然也主要由于我性格比较散漫,《马儿探路未停蹄:厉以宁改革论著评述(2002-2020)》的撰写工作一直拖延,提笔已是2017年7月了,而完成初稿更是延至2018年2月。但是后来《马儿探路未停蹄:厉以宁改革论著评述(2002-2020)》的出版一拖再拖,直到2021年,方才在添加了“文化经济学”一章后交给了出版社,之后又因种种原因,更换了出版社才得以出版,此时先生已经仙逝,也是人生遗憾。
对于该书的定位,我仅作为初出茅庐的博士生,面对厉以宁教授浩如烟海的著作,实在不敢将该书称为评论。我内心深处更多地将此书定义为论点整理或理论简介。厉以宁教授的作品,其本身理论的高度已经获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并且众多观点被直接用于国家战略,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在当今经济学界过于注重数学、计量等技术性方法时,厉以宁教授的研究往往能够深入浅出,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这一点对我国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和民众经济学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但事实上,多数民众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实,对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也只有一层模糊的印象。这一点对我国经济政策的落实有着致命的影响。
事实上,我国民众的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质变。50、60后乃至更年老的群体,他们从饥饿、物资匮乏的年代走来,精力集中在物质生活改善上,对自我诉求、自我愿望的表达意愿不是十分强烈,对与改善其生活物质水平无关的决定、措施、政策基本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80、90后逐渐成长,日益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发声的主力时,情况就变了。这一群体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相对而言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他们在追求丰富的物质消费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意愿的表达和实现,更加看重探究事物的原因。他们不再满足于“是什么”的告知,而注重“为什么”的追根溯源。但可悲的是,这一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缺乏比较规范化、科学化的思考逻辑及框架,往往凭借主观判断事物的逻辑和内在联系,这将直接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2016年6月瑞士公投否决了政府无条件向每个公民发放“基本工资”的议案。在公投机制下,想必多数瑞士公民意识到了该议案对社会劳动力积极性、物价水平、经济运行等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感于瑞士公民经济学素养之高,远非我国公民能比,而回头阅读厉以宁教授的著作,其可读性之强就显得越发难得。厉以宁教授的学术著作能够有效帮助多数群体、不同人士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经济学分析框架,甚至一些作品(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直接作为经济学实操手册使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