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毛泽东品书论人/毛泽东读书心得
0.00     定价 ¥ 48.00
员工书屋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2505711
  • 作      者:
    卢志丹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3-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毛泽东品书论人》主要介绍毛泽东一生中品评史书、谈论人物的心得,这部书展现了毛泽东读史的一个鲜明特点。毫无疑义,作为政治领袖和思想家的毛泽东决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以书为鉴,吸取和运用所读之书的经验、教训、智慧和各种启示,来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服务,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古为今用。这也是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的志趣和目的所在。而他的品书论人,就具体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志趣和目的。
展开
作者简介
卢志丹,字“照青”,笔名“蒲岩”。生于1976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来自大西北的深山僻壤。种过田,教过书,做过工,经过商,徒步走过陕甘境内的长征路,潜心研究毛泽东生平事迹及文章诗词十余春秋。目前在北京致力于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中华民族精神及智慧的发掘。游心于佛、儒、道之间,骋目于古、近、现之变。策划和创作过多部畅销作品。
著作《毛泽东品国学》《英雄式员工的长征精神》《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深受党政机关、企业组织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其畅销作品还有《中国人的智慧》《佛法就是活法》《佛说舍得》《听老和尚解心经》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古典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伟人毛泽东读过大量古典诗词,也读过多种小说和散文,在进行艺术欣赏的同时,他还注意学习、借鉴和运用。本书分为毛泽东品鉴古典文学与毛泽东评价国学大师两部分,文字流畅,内容扎实、准确,剖析客观公允,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毛泽东品赏《诗经》
《诗经》是毛泽东一生非常喜爱的古典作品。经考证,毛泽东是西汉传授《毛诗》的毛苌的后裔。毛泽东从少年到晚年,熟读《诗经》,随处灵活引用,对《诗经》进行过多次新颖独到的品评;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他对《诗经》的艺术传统,也进行了继承和革新。
毛苌后裔,传经世家
湖南省湘潭县韶山毛姓是当地较大的宗族,宗族祠堂悬挂着题为“传经世家”的匾额。据中国诗经学会会员、今居浙江衢州的毛苌第七十三世后裔毛井根先生多年考证,湖南湘潭韶山毛氏宗族,与他们浙江衢州的毛氏宗族,同奉西汉传授《毛诗》的毛苌为始祖,都自称“传经世家”,毛泽东是毛苌的后裔。
周初分封,文王姬昌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国,封地在今陕西岐山,以国为氏,这是毛姓的起源。西周亡,贵族东迁,毛国先后封于今河南宜阳、原阳,春秋时毛伯被狄人俘虏而国亡。第二十二世毛遂依附于赵国平原君。叔郑传第三十九世毛亨,就学于兰陵荀子习《诗》,因秦焚书坑儒,亨无子,携侄毛苌至河间,传《诗故训传》。今河间仍有毛公书院、诗经村、君子馆等遗迹。
汉兴,河间献王刘德好学修古,征书求贤,聘毛苌为博士,开馆传授《诗经》。汉初传《诗》有鲁、齐、韩、毛多家。唯有毛苌所传流于后世,今日的《诗经》就是毛苌所传的《毛诗》。
毛公的后人在河间诗经村居住到魏晋时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不愿忍受异族的统治,毛氏离乡南迁,其中主支辗转迁至浙江衢州。宋朝时衢州毛氏分出一支迁至江西。元明之际江西毛氏中有人参军平定云南,由明朝封赏在湖南湘潭做官,在明清数百年问繁衍成韶山冲一带的毛姓宗族。衢州、江西、湘潭三地的毛氏祠堂都悬挂“传经世家”匾额,他们同出于毛公一系,有宗牒族谱记载始末。
毛泽东虽出身于农民家庭,但与当时中国大多农家不同的是,由于家庭的文化传统,他与兄弟们达到学龄都被送去读书。他们的名字(泽东、泽民、泽覃)也是按照族谱制定的辈序起的。毛氏宗祠门联“注经世业,捧檄家声”,毛震公祠联“声驰捧檄,编衍传经”,乃至“风雅诗宗,廉洁世望”等题词的含义和由来,毛泽东当然是知道的。
家族奉传《诗经》的毛苌为始祖,而塾学又以《诗经》为必读读本,兼之喜爱诗文,所以,毛泽东从幼年起便熟读《诗经》,以后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也时常引用或评论,直到晚年还能默写和背诵。毛泽东对《诗经》的引用和品评
毛泽东从少年时期到考入长沙的湖南省立师范学校,《诗经》一直是他喜欢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
1913年,毛泽东在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就读时,在他的《讲堂录》里,就记载了这样的句子:
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豳风》陈王业之本,《七月》八章只曲详衣食二字。
这是毛泽东对《豳风·七月》诗旨的理解。“陈王业”之说,是《诗经》的传统说解,2000年《诗经》学的不同学派,《毛诗序》《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方玉润《诗经原始》对这篇诗的解说基本一致。
毛泽东吸取了“王业之本”的传统说解,又简明概括地总结为“《七月》八章只曲详衣食二字”,即治理天下(王业)要以解决人民衣食问题为根本。
1915年秋天,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向长沙各学校的学生发出一份《征友启事》,这份启事有200多字,文中有“效嘤鸣之求,步将伯之呼”的句子,结尾处又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诗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伐木》原诗三章,引文在第一章:“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同年9月27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萧瑜,萧三的哥哥)信也说:
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
P2-4
展开
目录
毛泽东品鉴古典文学
毛泽东品赏《诗经》
毛泽东品读《楚辞》
毛泽东品评《昭明文选》
毛泽东品鉴唐诗
古典小说与毛泽东的领袖风格
毛泽东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毛泽东欣赏的一部清代滑稽小说
毛泽东喜读《历代通俗演义》
毛泽东评价国学大师
毛泽东评梁启超
毛泽东与胡适
毛泽东品鲁迅
毛泽东与冯友兰
毛泽东与赵朴初
毛泽东与郭沫若
毛泽东和高亨
毛泽东评梁漱溟
参考文献
展开
评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若您下单的图书有多卷册,请在确认订单时标明您需要的是哪一册,谢谢!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员工书屋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